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星星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一,在指导思想方面,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创建新中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本届年会有10篇论文主要围绕这一基本经验,研究和探讨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在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重要贡献。如:国防大学董志铭的《中苏两党执政兴衰原因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中苏两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同态度,总结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给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河南科技大学张俊国的《论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反腐倡廉举措及其现实意义》,着重阐述了毛泽东针对建国后党的地位的变化,为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而采取的果断举措和宝贵经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郭晓燕的《八大前后陈云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探讨和阐述了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重要思考与贡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的《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陈煦、苏峰的《1961年京郊调查对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的贡献》,深刻阐明了深化和统一对国情的认识在国民经济调整和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央文献研究室张爱茹《历史转折前夕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思考》和张爱茹、熊华源的《论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历史演变》,运用《邓小平年谱》提供的最新资料,集中探讨了邓小平在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汪青松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李强的《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国史的几个问题》,从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角度,阐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同志的论文,着重研究了胡乔木作为党的重要理论家和重要文件起草人,在1977—1982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处理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些政治制度,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江泽民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本届年会有12篇论文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基础、抵御执政风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人事管理制度、纪检监察制度、乡村基层建制、城市区街建政和居民自治等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如:江西九江市委党校易本钰和王亚平的《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规律的探索轨迹与历史意义》,概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探索的历史轨迹,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张卫波的《华北人民政府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格的《一届政协筹备的若干问题考察》,集中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张世飞的《建国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安徽师范大学王先俊和胡倩燕的《建国初期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考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王真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党对执政风险的成功抵御》,从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张金才的《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李正华的《新中国乡村基层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和宋月红的《1949—1954年北京市区街建政和居民自治研究》,刘维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河南师范大学张田水的《当代中国行政系统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其思考》,廊坊师范学院荣宁的《当代中国纪检监察制度的沿革及几点思考》,分别从不同视角考察和研究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三,在经济建设方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