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84年8月14-23日,国家计委召开计划工作座谈会,讨论“七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问题。
1984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讨论“七五”计划建设方针问题。
1985年9月18-23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七五"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奋斗目标、重大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为制定"七五"计划提供了正确的依据。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七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5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计划规定: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7%,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5%,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7%;5年内,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12960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8960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1600亿元,城乡个体投资2400亿元。计划到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2~4.5亿吨,棉花425万吨,发电量5500亿度,煤炭10亿吨,石油1.5亿吨,钢5500~5800万吨。
“七五”期间,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
评说
“七五”时期是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前10年打基础”战略部署的重要时期,也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两种体制并存,同时又激烈冲突的时期。
“七五”时期的经济过热,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克服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带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理论上几十年争论不休的计划与市场之争这时也到了生死抉择的最后交锋时期,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已经不可逆转。“七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通过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七五”后期的治理整顿取得的成效,保证了经济的发展和“七五”计划的基本完成。
(点评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徐建青) 中国青年报边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