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深刻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回首百年辉煌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必须继续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先后建立和发展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把中国各阶层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是这样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地联系着的”,并把统一战线概括为党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的方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到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不断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新型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创造活力和爱国热情竞相迸发,最大限度凝聚起全社会团结和谐、共同奋斗的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统一战线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在党的历史方位、内外形势、使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对完善统战工作领导体制和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做出了全面部署。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制定和印发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2020年12月,在经过五年多试行后,中共中央修订并正式颁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条例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升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要深刻总结和弘扬党的统一战线宝贵经验,使其在凝聚爱国共识、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国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团结互助、多元一体的密切关系,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团结带领中国各民族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在拨乱反正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民族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帮扶力度,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的核心,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开创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做好民族工作进一步摆上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任务和要求等重大问题,为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治藏方略,为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坚持“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民族人民。同时,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认同”。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铸牢在各族群众心中。
三、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山河破碎、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的基础上,对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采取了“暂时不动”“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和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并确立为基本国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回到祖国怀抱。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和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得以实现,原有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显示出特有的生机与活力。香港、澳门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愈益紧密,交流合作逐步深化,为国家建设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同内地人民共享伟大祖国愈益强盛的尊严和荣耀。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保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佳制度安排。
针对一段时间里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上暴露的问题,中央政府把维护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与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更好结合起来,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2020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完善了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和确保“爱国者治港”的法律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以严正态度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团结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四、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人的党性和人民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是高度统一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忠实履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把实现全党、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作为中国民族和民主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善于照顾全局,善于照顾多数,善于和同盟者一道工作,从而调动起千千万万的民众,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队伍,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确立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扩大人民民主权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复杂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凝聚共识、增进团结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多变,也使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