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界的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有着一些至深的感悟体会。
一、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定位,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其工作性质和宗旨就是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党和国家顶层设计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服务。因而,应注重将个人理论兴趣、个人探索精神与为服务现实的大局统一起来,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提出为党和国家所用的真知灼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的价值实现就能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统一起来。因此,在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作为社科学者,应当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明确始终同人民的事业保持一致的正确方向。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自身及所联系群众具体利益的辩证关系,把自身的事业融入到最广大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为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奉献知识与智慧。
二、既要保持深厚的理论积累,又必须经常性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出精品,专家学者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并且了解中国国情,而不只是凭纯理论灵感和“思想火花”发发议论。精品成果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研究成果,应当是立足中国现实,从更深远、更实效的层次上揭示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客观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有价值的对策。而有价值的对策研究成果,不仅需要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还需要对国际国内情况进行比较,需要对经济现象和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理论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只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和长期的跟踪研究,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有新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因此,要真正做到出精品,就必须注重经常性地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研究成果出现言不及义、隔靴搔痒的状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情才能出力。
三、注重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发扬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作为一名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修养,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研究和分析问题;必须了解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国情,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回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必须能够与时俱进,以新鲜生动、富有创造性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真知灼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为中国的富强而献身理论研究事业的钻研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尽心竭力的奉献精神。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