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 >> 重责任担当 >> 其他报刊
钟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共赢发展
发布时间: 2020-07-17    作者:陆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少数民族界代表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在准备参会资料。本网记者 陆航/摄

  2019年的全国两会,承载着更多更高的希望,也牵动着学术界的目光。参加全国两会的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委员们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时代,在聚焦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国家的顶层设计,贡献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时,立足国计民生,服务社会,让普通民众能够共享学术研究的成果。作为少数民族界代表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的提案,关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共赢发展。

  3月2日,在2019年两会委员驻地,钟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钟瑛说,“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从地理空间看,贯穿了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然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各区域发展战略缺乏协同、定位缺乏错位、路径缺乏差异性等问题。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赢发展,切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政策协同、区域包容、文化共建,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包容性发展策略。在政策协同方面,必须突破民族地区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国家顶层设计与跨区域政策制度协商,形成民族地区发展合力,推动民族地区制度联动机制与战略协商平台的建立,实现政策协同;在区域包容方面,应立足“一带一路”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实现民族沿边地区与大中原经济腹地之间的有效协同,改变内陆封闭型区位条件,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抗风险能力;在文化构建方面,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向外输出的大趋势,民族地区要在加强文化开放与文化保护双重建设的基础上,发挥文化共建的软实力效应,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综合区域产业优势和跨区域产业链分工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努力构建民族地区之间的竞合关系。以避免民族地区由于无序竞争出现投资过剩、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同时,为实现产业之间价值链有序衔接,必须基于地方区位优势综合考量,对于不同产业实行差异化政策支持,优先支持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布局,同时配合区域之间产业链分工定位,创新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完善区域间资源开发及分配机制,为提高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提供软硬件支撑。

  三、构建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开放型发展策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民族地区之间内部开放合作,打通民族内部之间贸易通道,推动民族地区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纵深化的辐射作用,提高区域经济合作质量和效益;实现民族地区生产要素向外流动,以更加综合性、多元化的贸易方式,通过连续性跨境贸易政策,创新民族地区加工贸易模式,扩大双向经济投资,推动民族地区跨境市场合作的有序进行,实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四、聚焦财政政策的实施于补足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打通“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族经济走廊。加强民族地区对外交通建设,开辟边境资源与物资绿色通道,提升民族地区跨境交通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加强东中西地区之间横向交通建设,整合东中西现有交通体系,在加大东中西地区之间重点枢纽城市铁路公路建设的同时,发挥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河道跨区域优势,推进民族地区枢纽城市多元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实现东中西地区之间交通互通互联。加强民族地区内部交通融合建设,构建区域内部融合交通网络,与此同时,发挥互联网信息实时共享等特点,构建民族地区间交通信息共享平台。

  五、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注重人文先行,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交融。加强民族地区内外文化交流。整合民族地区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会展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效应,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合作出版等多种方式推动民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地区文化的共同发展,实现民心相通;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的人文历史研究投入,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经济社会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历史气息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