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 >> 各界热议
吴志良:“一国两制”给澳门创造发展的大舞台
发布时间: 2019-12-10    作者:王攀 刘畅 胡瑶    来源:新华网 2019-1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澳门回归20周年·图文互动)“一国两制”给澳门创造发展的大舞台——访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 

  11月5日,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接受专访。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新华社澳门12月6日电 题:“一国两制”给澳门创造发展的大舞台——访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 

  澳门国际航天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澳门记忆”文史网、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看上去“互不搭界”的活动背后,都能看到共同的身影——澳门基金会。

  澳门基金会与澳门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与澳门一起成长。从1988年加入基金会,现年55岁的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已经在基金会工作了30多个年头。他不仅见证了基金会的整个发展变迁过程,更见证了澳门回归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20年发展历程,澳门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从特区政府到广大市民能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面准确贯彻基本法。20年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是澳门回归以来最大的收获。”吴志良说。

  作为澳门回归的亲历者,吴志良对回归前夕、澳门社会各界“翘首盼归”的心情记忆犹新。

  治安不靖、经济疲软、社会动荡……这是吴志良记忆中回归前的澳门。他说,1999年之前,澳门各界“最关心最期盼的就是早日回归”,是希望当家做主之后在中央的支持下,澳门可以快速地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安定、生活改善。“所以,澳门回归是一个顺应人心、非常自然的过程。”

  回归20年间,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本地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到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从人口总量的迅速扩大到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从教育民生的长足进步到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这些都让吴志良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只要在澳门的街道上走一走,就能感到这座城市发生的明显变化。不仅如此,澳门人也变了,大家对祖国内地的了解更加深刻,对世界大局的了解也更加深刻,我们已经开始适应这种跳跃性的发展,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他说。

  在吴志良看来,“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也植根于澳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澳门,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根深叶茂,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始终是社会主流。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秉持爱国主义传统,努力推动中华历史文化传播。

  “所以,我们能全面准确理解‘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本,‘两制’是在‘一国’框架下给澳门发展的最大优惠和支持。‘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发挥,就要靠我们把握特区跟中央的关系,挖掘出澳门的价值和意义。”吴志良说。

  他相信,澳门地方很小,但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给它一个巨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澳门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优势能更好体现出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澳门定位为“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门就有非常好的历史文化经验。

  “几百年来,在澳门,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信仰,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这种文明的共生共存共荣的澳门经验,值得挖掘和向全世界推广。”吴志良说。

  回归以来,在澳门基金会的支持和推动下,澳门学术界通过整理、出版文献档案并作大量研究,牢牢将历史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基金会推动的“澳门学”已初具体系。在这面旗帜下,人们得以深入了解澳门的历史发展规律,深入了解澳门社会的发展情况,为深度挖掘澳门价值、推动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道路和工具。

  “澳门在发展,也在发展中碰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国两制’。澳门是个小地方,但‘一国两制’赋予它一个大舞台,不论是解决经济适度多元化挑战,还是人才资源挑战,都需要通过更积极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来解决。”吴志良说。

  他表示,澳门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