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 长征作品
彭苏:《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
发布时间: 2016-09-20    作者:    来源:亚马逊 2016-09-20
  字体:(     ) 关闭窗口

  红色历史作品贵在“真实”,《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用真实的口吻记录了传教士薄复礼跟随红军长征的生活。通过传教士的视角,向读者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红军英雄们。  

  彭苏对红色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创作了大量红色文学作品。《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就是在积累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彭苏忠于事实,详细描述了红军长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读者朋友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红军长征故事。

  

   目录

  第一章 中央红军长征的探路者 

  第二章 瑞士来的传教士 

  第三章 苗岭血战 

  第四章 外国传教士成了红军的俘虏 

  第五章 传教士为萧克翻译地图 

  第六章 折兵过半的甘溪之战 

  第七章 随红军突围的传教士 

  第八章 最后的西征——被俘的红军师长 

  第九章 传教士目睹的红二、六军团大会师 

  第十章 随军转战湘西的传教士 

  第十一章 冤死的万名红军:恐怖的红三军“大肃反” 

  第十二章 击败“湘西王”的十万坪龙家寨大捷 

  第十三章 逃离红军 

  第十四章 被抓回的传教士 

  第十五章 教会的营救与战局转变 

  第十六章 传教士在红军中的生活及忠堡之战 

  第十七章 被俘的国军中将张振汉 

  第十八章 板栗园之战及基督赞美歌 

  第十九章 长征前夕:贺龙的女儿出生及海曼的获释 

  第二十章 跟随长征的传教士和贺龙不满月的女儿 

  第二十一章 抓获红军师长的民团团长成为红军俘虏 

  第二十二章 攻占黔(西)大(定)毕(节) 

  第二十三章 研读马列著作的老“地主”周素园 

  第二十四章 夏曦之死与转战乌蒙大山 

  第二十五章 红军无条件释放了传教士 

  第二十六章 最后的归宿:薄复礼、红军和友人众生相 

  第二十七章 传教士与萧克将军:跨越五十年的传奇友谊

序 言

  曾有一位美国记者,在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深入陕北,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与多位红军将领和士兵,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即《红星照耀中国》),让中国和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长征的传奇故事。这位美国记者,就是日后名震中国和世界的斯诺先生。

  然而,许多国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名叫薄复礼的外国传教士于1934年10月在贵州黔东南传教途中,被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红六军团俘获,比斯诺更早地在红军中生活了十八个月,并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1936年他被红军释放回国后,到处宣传红军的英勇事迹,并出版了一本他跟随红军转战的回忆录——《抑制的手》(直译名)。由于多种原因,虽然没能产生像斯诺和《西行漫记》那样大的影响,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当年红军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更令人称奇的是,时隔半个世纪后,薄复礼又神奇地和当年俘获他的萧克将军取得了联系。萧克将军特地为薄复礼的回忆录在中国出版写下了一篇长文,讲述了他五十年前与薄复礼相识的经过和五十年后重新取得联系的过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恰当地评价了薄复礼和他的这本回忆录,因而在中共党史和红军战史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就是笔者这本《长征秘闻》的全部内容。

  我第一次知道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一传奇故事,还是在1983年初。

  那时,我刚刚从遵义医学院(1969年南迁到贵州的大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也就是当年薄复礼被红军俘获的地方工作。黔东南自治州话剧团排演了一出名为《红星与十字架》的话剧,题材正是讲述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一传奇经历,这使我感到无比震惊。

  我出生于一个红色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在贵阳师范院校读书时就秘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活动,这使我从小就对中共党史感兴趣。在知道薄复礼的传奇故事后,我一直带着浓厚的兴趣关注相关的信息。

  1989年,薄复礼的中文版回忆录《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自述》在北京出版。这本回忆录,真实而原始地记录了他当年在红军中的生活:他亲身体会了红军一系列的残酷战斗;他亲眼目睹了红军的政治学习、为新战士戒除鸦片毒瘾和打土豪;他应邀参加红军的游戏、会餐,为红军战士和贺龙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编织毛衣。他也毫不修饰地记录了当年红军的一些过“左”的举动——这也是真实的历史。他还与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将军张振汉和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园一道,跟随红二、六军团长征……

  薄复礼的这本回忆录,还使我第一次了解到,他和一些外国来华传教士的内心世界和史实。 从薄复礼的这本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许多西方来华的外国传教士,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在中国一些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医术。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一个长眠在云南高黎贡山深处一个世纪的西方传教士。一百年后的今天,那儿仍然贫穷、落后,生存条件的恶劣令很多人对之望而却步。可这些西方传教士为了信仰和传播西方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把生命都献给了那片土地。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在上世纪来到中国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他在贵州最为贫困的乌蒙山区威宁县石门坎苗族地区,先后创办了教堂、医院、麻风病院、织布厂、学校等机构,建设了足球场、游泳池等场所,并为苗族创造了文字,最后病死在那儿。当地苗族人民用“苗族救星”、“苗族之父”、“拉蒙(苗王)”等来称颂他。截至1949年,他和后来的传教士在当地一共培养出数千名苗族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甚至三名博士生。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在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观点中,西方的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间谍。他们来到中国,是为了用宗教手段从精神上麻醉和奴役中国人民。正如萧克将军在《谈薄复礼和他的回忆录》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时,我对传教士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来中国是搞文化侵略的,所以,把他们当地主一样看待,财产要没收,拘留要赎金。”但是,在与薄复礼接触一年半之后,萧克将军和红军将士们对薄复礼和外国传教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薄复礼先生及其一类的传教士,他们到中国来宣传教义的同时还办学校,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文化,开展慈善事业等等,客观上起过好作用。”

  薄复礼在回忆录中所记录的他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十八个月生活,还有和来华传教士的生活和工作,是一段没有为了政治目的而经人工修饰过的历史。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将薄复礼在红军中的这段真实传奇史实,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介绍给更多的人。

  然而,我当年不过是一名爱好文学的年轻医生,本职工作的繁忙和低劣的写作水平,使我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愿望。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我只能默默积累着写作经验,逐渐提高着自己的写作水平。

  1993年,薄复礼在英国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又过了十五年,也就是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我不能再等了,我下决心动手写作这本书。

  2012年11月,在已经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尤其是在近七年时间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的基础上,我终于完成了这部近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把书稿给了北京文脉堂图书公司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查对了大量的史料,并对拙稿进行详细的审阅校对,使书稿得以出版。 值此,魂牵梦绕在我心头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我希望这部书稿,能够告慰已入天堂与上帝相见的薄复礼和与马克思相见的萧克将军,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早已长眠在地下的红军英烈。

  我希望这一段由薄复礼和萧克将军,以及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红军英烈绵延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传奇故事,能长久地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希望,所有的历史都能像薄复礼那本回忆录记录的那样原始和真实。正如萧克将军在《谈薄复礼和他的回忆录》一文中说过的那样:“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片面去‘为政治服务’而加以歪曲。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政治上需要’来改变的。”

  我们庆幸,薄复礼在他的中文版回忆录“序”中的最后这段对中国人民的祝福。业已成为现实:

  亲爱的中国读者,这是我一生中的简历,我把这些推荐给你,我相信你可以从中得到益处,帮助你成为你们伟大国家中的一个更好的、更有用的公民。我看到过有关你们国家的许多报道,我为你们的每一个进步而高兴。你们的国家在经受许多磨难之后,终于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