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说的这番话,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党员干部是“公仆”,人民群众是“主人”,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但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不向群众汇报,只向上级机关和领导述职,由上级考核评价。这虽无可厚非,可如果一味“官考官”,不搞“民考官”,也会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干部工作只对上级负责,漠视群众利益。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领导班子或一名干部的工作成绩如何,群众心明眼亮,由他们“过目”的考核才更全面、更客观、也更真实。一些单位在征兵、工程建设和选人用人等敏感问题上,不敢大张旗鼓晾晒,不让群众知情。殊不知,什么事也瞒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对这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感知最敏锐、最有发言权,怕考终将考糊,不考永不过关。
群众最敢说真话、评价最真实、评判最有说服力。有的单位尽管征询了群众意见,但在党委决策层面,没有真正把群众的智慧、真知灼见变成科学的决策。请群众当“考官”,就是要对照习主席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群众为镜,照出是否以群众意愿为意愿、以群众利益为利益、以群众满意为满意,从中发现问题、找到差距。
请群众当“考官”,能促使领导干部眼睛多向“下”看。经常考一考,时时评一评,不怕在群众面前掉架子、丢面子、碰钉子,才能达到有垢就清、有病就治、有错就改的效果,才能取信于群众。只有真考真改,虚心当好学生,在定思路、作决策、办事情时,才能少交“学费”,才能真正学习群众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从而促进工作、益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