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的执政生命线 >> 专家解读
群众—力量的源泉、执政的基石
发布时间: 2013-09-04    作者:马自忠    来源:宁夏日报 2013-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古今中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体现得十分明显,教训极其深刻。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最重要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保持”,而不能一劳永逸。
  共产党按其根本性质和宗旨来讲,必须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不仅是其力量的源泉,而且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资产阶级看作危险的幽灵,而予以咒骂、围剿,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共产党宣言》第一句便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但是,共产党由于得到广大工人的支持,还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完全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人民的力量完全爆发了,淮海战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场血战。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也不管环境多么严酷,我们党却能够生存、发展和壮大。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才能减少失误,少犯错误,有了失误也能得到及时纠正。要使党减少失误或避免发生错误,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只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改变的。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群关系。毛泽东讲:“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讲:“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依照党章从严治党,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痛下决心,排除阻力,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恢复和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讲:“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怎样才能使这个源泉畅流不竭呢?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个根本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党治国安邦的源泉是人民群众。要想使这个根本牢固,使这个源泉畅流,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是引起党群关系不密切的两大毒瘤,这两大毒瘤是一块顽症,加上腐败现象蔓延,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坚决砍除。
  (马自忠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校培训部)
    1. 缜密的逻辑体系展示强大的思想力量
    2. 任晓山: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
    3.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 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5. 钟顺虎、任芮瑶: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6. 张勇: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力量
    7. 唤起逐梦前行的内在力量
    8. 黄中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
    9. 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依靠的力量
    10. 整合监督力量保障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