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的执政生命线 >> 专家解读
陈俊祥:践行群众路线当答好“三问”
发布时间: 2013-11-15    作者:陈俊祥    来源:新华日报 2013-1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了使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偏、不空、不虚,有必要纠正和把握几个容易忽视的“群众”问题,即群众是哪些人(Which)?群众在哪里(Where)?群众需要什么(What)?只有回答好这“三个W”,才能使教育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群众是哪些人?毛主席曾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明白“我是谁”,时刻告诫自己“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把自己摆进去”,而不是凌驾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上或之外。其次,相较于过去,今天的“群众”概念更具复杂化、多元化,导致我们头脑中的“群众”与实际中“群众”并未完全重合与同步,有必要对“群众”这个大概念进行再理解、再认识、再深化。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按照这个定义,除了以前“工农商学兵”的简单概括,党员干部、党外人士、弱势人群、两新组织业主及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社会新兴阶层和群体无疑也都应在群众范畴之内。

  群众在哪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常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前提是“群众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要否真正搞清楚了。实践中,部分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调研时走马观花,只愿看盆景,不看后景,还存在“被安排”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脱离群众在所难免。还有的不愿躬下身子,不与群众坐同一条板凳,躲在“办公室里”、“玻璃门后”,将自己位置放得太高,故意看不见群众。其实只要心灵深处有群众,那么身边处处有群众。面对群众的上访,你带头接待处置;群众上门办事时,你带头笑脸相迎;群众有困难时,你带头慰问帮扶。你站立的地方,就有群众期盼的目光。

  群众需要什么?有人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一个地方最需要做什么,最亟待改变什么,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凭自我感觉、闭门造车、关门开会,这样永远不知道群众想什么、说什么、要什么。必须眼睛向下看,多进农户民户、多察民情、多听民声,群众最需要什么,让群众自己说然后我们再干。了解群众所需后,就要更加努力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问题上多下功夫。

  (作者为中共盱眙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1. 践行群众路线要多走“群众走的路”
    2. 新阶段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共产党
    3. 郑必坚:形成新阶段的“群众路线”
    4.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5. 新时期要走好 “网络群众路线”
    6. “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7.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群众路线指向
    8. 让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焕发生机
    9. 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10. 让网络群众路线直通民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