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现在开幕。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当代中国研究所对应邀前来出席论坛开幕式的各有关方面领导,对应邀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各国学者和台港澳地区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设有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的史官。以后历朝历代,中国政府一直设有负责编纂国史的专门机构。正是由于这一传统,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先发达而又从未间断的文明;也正是借鉴这一传统,中共中央于1990年批准成立了专事编纂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当代中国研究所。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帝王统治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而是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国家;已不再是交通、通讯、印刷手段落后的封闭社会,而是网络普及、信息发达的开放社会。因此,编纂和研究国史不再仅仅是国家编史机构的职责,已逐渐成为一切有志于国史编纂和研究的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尤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世界上关注和研究当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越来越多。有鉴于此,当代中国研究所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国征文的学术年会,每五年举办一次邀集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的国际高级论坛,以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促进这门新兴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借以提高当代中国研究所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首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是2004年举行的,主题为“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今年距离那次论坛刚好过去五年,又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因此,我们决定举办第二届论坛,并将主题定为“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发展方式”、“北京共识”等等概念,正在取代前一阶段的“中国崩溃”、“中国威胁”等等论调,日益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但究竟什么是“中国道路”?它的内涵、性质和意义是什么?它与西方的道路有哪些不同?它是否具有普世性,能否为发展中国家所模仿或借鉴?它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思想文化上、对外关系上有哪些独特的表现,这些表现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所有这些问题,都还很值得人们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历史的研究肯定是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是历史形成的。离开了对历史的考察,仅仅做理论上的探讨,往往难以将问题看明白,说清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把当代中国的历史与“中国道路”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加以讨论。这或许有助于使“中国道路”的概念更加清晰起来,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
为了筹备这次论坛,我们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前前后后共邀请了近60位国内外、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提交论文的有53位,到会的有45位。其中既有中国学者,也有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瑞典的学者;既有中国大陆的学者,也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学者;既有曾出席过首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的老朋友,如俄罗斯的季塔连科院士、美国的傅高义教授和沈大伟教授、澳大利亚的泰伟斯教授、瑞典的沈迈克教授,也有第一次来当代中国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的新朋友,如日本的毛里和子教授、韩国的李正男教授、印度的莫汉蒂教授。在国外与会者中,人数最多的要数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学者,一共有7位,这充分反映出我们两个研究所之间不同寻常的友好关系。国内与会者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中年龄最长的有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卫兴华教授和毛泽东研究专家逄先知教授,他们都已超过80高龄。有这么多著名的国内外、海内外学者不顾繁忙,不远万里,不辞劳顿,欣然赴会,聚集一堂,共襄盛举,足以说明当代中国史学界对我们这个论坛的重视和支持。我相信,有他们的加盟,本届论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最后,祝各位嘉宾和与会学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责任编辑:杨文利]
[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 朱佳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100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