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应将澳门本土历史纳入到国史教育中 澳门自明代中叶开埠成为中国南部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可以说,澳门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亲历、见证了中国国势国力的兴衰。 然而,由于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在澳门逐渐实施殖民统治,国史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葡语学校,教葡萄牙历史;在中文学校,教中国历史。这也是澳门社会、文化和教育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而此一多样性,在回归后依然保持。当然,由于澳门以华人为主,中华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中国历史教育是绝大多数学校的选择,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门国史教育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中葡学校的差异,即使在中文学校,国史教育也存在多样性,有使用内地教材的,也有采用港台教材的,在某些历史事件上存在不同表述,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观点。虽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升学的取向不同,要适应两岸四地的考试,但不可避免造成某些混乱。澳门回归后,采用内地教材的学校越来越多,可至今还没有自己编写出版的课本。此外,澳门本土历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如果将本土历史纳入国史教育中,历史更具亲近感,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澳门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受殖民统治,但从来没有割断与祖国相连的血脉,澳门华人居民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方面,澳门与广东陆地相接,交往密切,其生存发展也完全依赖祖国;另一方面,乡族、宗族的力量紧密维系着居民的中国心、民族情。 国史教育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澳门回归后,不仅学校更加重视国史教育,社会各界也时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爱国、爱澳活动,使澳门居民更加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并且将澳门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我认为,针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情况,应该在不妨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编写出版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将本土历史纳入其中。与此同时,还应紧跟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步伐,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只有这样,国史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