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媒体聚焦 >> 人民网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论)
发布时间: 2021-06-21    作者:颜晓峰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5-19
  字体:(     ) 关闭窗口

  核心阅读 

  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和伟大贡献。引领时代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征程中,我们党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一伟大跨越,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和伟大贡献。

  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的伟大跨越。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后面,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仿效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赶上时代最根本最紧要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赶上时代,就要让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一致,与社会历史进步的前进方向相统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相符合。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的形势,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一伟大跨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最显著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从民族复兴高度看,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维度看,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现代化道路选择角度看,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引领时代,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善于谋势运势、营势用势,推动“两个大局”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变量,全力推进这一战略全局,全面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能有力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演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观环境,清醒认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运用好在我们一边的时与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乘势前行。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是在党领导下实现的伟大跨越,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的实践成果。实践证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在,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从党的建设角度来讲,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不仅要求更高,而且难度更大。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为引领时代汇聚强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 

  引领时代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后,必须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壮丽篇章。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大跨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伟大跨越。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是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将深刻改变世界面貌,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引领时代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9日 13 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