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与20世纪60年代初党的民主作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王玉贵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

  为纠正因“大跃进”失误造成的各方面严重困难,陈云再次受命担任中央财经小组负责人,全力领导全国的经济调整工作。在领导纠正经济工作严重失误的过程中,对这一时期党的民主作风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指出了造成60年代初党的民主作风受到严重破坏的原因、表现及危害。1960年11月底,陈云就调整农村政策在河南以及江浙等地进行调研时指出:下面不说真话不把真实情况反映上来,领导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甚至同它相反,这是十分危险的。不说真话,很不好。他明确指出:“河南信阳的毛病就是吹了牛,不改口,搞得下面不敢说真话,情况反映不上来。一个领导机关听不到反面意见,很危险。”指因为上级领导相信了当地干部虚报浮夸的粮食产量而高征购,但基层干部因害怕受到批评而故意隐瞒情况、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致使真实情况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未能被及时发现并采取应有措施。(《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9页)1961年1月底,他在农村调研时,再次敏锐地指出:“一个领导机关听不到反面意见是危险的。我们提倡讲老实话,但要有讲老实话的条件。现在除了第一书记、组织部长还可以讲一点干部的真实情况外,其他人都不敢讲,这是党内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领导机关听不到反面意见,这是很危险的”。(《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0、45页)11月,在为确定1962年钢产量而召开的座谈会上,陈云又说:“在研究问题中,可以左思右想,提各种想法、各种问题。会上不扣帽子。”他要求大家说真话,“如果大家拱拱手,说说‘今天天气哈哈哈’,共产党就会完”,(《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2—1283页)“见面打‘官腔’,不互相交心,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革命是会失败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不敢讲真话呢?1962年2月8日,在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时,陈云指出:“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说话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有些‘聪明人’,见面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又说:这几年把发扬民主,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传统丢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90页)于是,跟领导人意见不同的话就没有人敢讲了。

  在1962年1—2月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作了发言并做了自我批评,陈云是唯一一位没有在大会上发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曾请他在大会上讲话,但陈云最终仍以还没有准备好为由,没有讲话。后来,他回忆说:“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这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之所以没有讲话,主要原因是他感到“对于困难的程度,克服困难的快慢,在高级干部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2页)

  第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作风的重要思想和主张。陈云指出,领导人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不是随便戴帽子,抓辫子,打棍子。1961年3月初,陈云在听取化工部有关负责人的汇报时指出,作为领导,一定要注意倾听反面意见。“不听反面意见,一边倒一定要失败的。现在有些同志有话不敢讲,应当诱导他们大胆地讲。一百句话中,只要有几句话好的,都可以吸收。”又说:应该要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不要戴帽子”,“偏听,做结论不左则右”。当然,提倡讲老实话,要有讲老实话的条件。陈云指出,领导上要能真正听到不同意见,就必须“宣布‘三不’即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让人畅所欲言,从各方面把问题兜出来。”(同上书,第1245—1246、1272页)

  为鼓励大家把真话讲出来,1961年10月,陈云主持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时指出,在座谈会上讲话,不是在喇叭前面讲话,“大家要无所顾忌地随便地讲,要左思右想地考虑问题,不要怕什么右倾机会主义或‘左’倾机会主义,不从各个角度考察问题,就不容易全面。过去工作上有很多的缺点,往往是由于考虑问题有片面性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左思右想,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使人们考虑得周到些。”(《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6页)他指出:“凡是提出一种意见的人,他总是看到了一点东西。即使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怕,有错误的意见,可能使正确的意见更加正确。”(《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不仅是党内民主气氛浓厚的表现,而且有利于领导者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周到。陈云指出:“经常有人提出些反对的意见,能使我们考虑问题更慎重、周到,可以减少错误。听反面意见是少犯错误的保证之一。”(同上书,第345页)为了鼓励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对于那些曾经批评过自己但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意见,必须要有宽阔的胸怀,从善意去理解。他指出:“真事说不假,假事说不真,真理总归还是真理,历史实践是会证明谁是谁非的。对于别人当时说过的一些不正确的话,要从他们是为了革命、是好意去体谅别人,他们原本是想把事情办好的。”(同上书,第376页)是好人说错话,好心办坏事。这样,人们就敢讲话了。

  第三,要恢复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陈云指出:“只要有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上下通气的必要条件。只有通气,才能团结;只有民主,才能集中”。他认为,“光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他还认为,要发扬民主,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的意见。还应该看到,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那就必要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集中起来。”(《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

  第四,一定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1961年4月,陈云在杭州主持召开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座谈会时指出,现在“感觉有些人讲话不痛不痒,怕犯错误。人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要有点‘机会主义’或‘盲动主义’的,一边倒怎么讨论?你们讲话不要怕‘左’和右,如果有人说你们右了,我来承担;要开除你们的党籍,找我好了”。(《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第五,就领导方法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大跃进”错误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缺乏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左”的指导思想的结果,但就领导方式来说,也留下了沉痛教训。这就是对具体工作中的客观困难严重估计不足。因此,在纠“左”过程中,陈云提出要使我们的认识更接近实际,更正确,在领导方法上就必须坚持“交换、比较、反复”这一辩证方法。首先是交换。他指出:看问题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弄清情况呢?办法之一,就是多和别人交换意见。这样做,本来是片面的看法,就可以逐渐全面起来;本来不太清楚的事物,就可以逐渐明白起来;本来意见有分歧的问题,就可以逐渐一致起来。还可以做点假设,从反面和各个侧面来考虑问题,并且研究各种条件和可能性,这就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些。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陈云强调:“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其次是比较,陈云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在比较的时候,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第三是反复。陈云指出,在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问题,还要进行反复考虑。对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决定。(《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89页)陈云的上述看法,实际上是党的民主作风在领导方法和制定政策中的具体运用。

  第六,发扬民主一定要同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联系起来。陈云指出:“民主得有物质基础保证。群众有了自留地,今天卖点瓜,明天卖个蛋,生活方便,花钱方便。没有自留地的基础,我看很难讲民主。”(《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9—1270页)又说:“没有这一点经济基础,群众要求干部民主是办不到的。”(《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了。

  二

  陈云之所以能在纠正国民经济“左”倾错误的过程中对党的民主作风建设提出上述重要主张,并为贯彻和发扬党的民主作风发挥表率作用,既有当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陈云一贯的民主作风分不开。

  具体来说,20世纪60年代初,党的主要领导人为尽快渡过困难,调动全国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主动带头进行了多次自我批评,强调要重新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还提出,一定要多做调查研究,并提出把1961年搞成“实事求是年”。这为陈云在60年代初对党的民主作风建设进行深入而有益的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

  陈云在工作中一贯善于和乐于倾听不同意见。他从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训别人,而总是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与同事、下属平等地研究问题、交换看法,辩证地对待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在1956年召开的商业部扩大的部务会议上,他针对有些同志抱怨商业工作老是挨骂的问题,说道:“我看,挨骂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一有错就有人骂,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商业工作有不少唱对台戏的,这可以促使我们改进。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了错误,加以改正,就可以不断进步。如果五年没有人说有错误,一直往上爬,到第六年再从五层楼上跌下来,那就坏了。”“天天挨骂,可以改进工作,对革命事业大有好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1961年,他在家乡青浦县进行农业调查时说道:我喜欢听坏话,坏话其实大部分是老实话;不喜欢听好话,好话多是奉承话。(《一代伟人陈云》,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他一直认为,“在我们党内,在政府机关内,有不同意见是好事,可以使我们看问题比较全面,避免片面性,少犯错误。”(《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他始终坚持:“一个人看问题总是有局限性的。集体讨论、大家交换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又说:“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经过比较的。这是‘试金石’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质。”他一再讲:“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重要的,是找‘反对派’;如果没有‘反对派’,也要假定一个‘反对派’。”“正确的东西,是在否定错误的东西中生长起来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他认为,让人讲话,于问题的解决只会有好处。“关键是要让群众讲话,讲错了不要紧,讲得不全面也不能怪他。不依靠群众,没有办法。还要发动党员在支部内批评我们工作的缺点,不全面,讲错了,不要紧,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才好。”(《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为了鼓励大家提意见,陈云说:“一个人说话有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如果共产党不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见面都是哈哈哈,我看人们就不会参加革命了,也不会愿意当这样的共产党员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90页)由此可见,60年代初,陈云在党的民主作风建设上提出一系列深刻的观点,绝不是偶然的。

  60年代初陈云对党的民主作风建设所做的探索,不仅为当时党的作风的好转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顺利渡过经济困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经过十年“文革”的冲击,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在党的民主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更富创见性的主张。他指出:“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可以少犯错误。”(同上书,第270页)又说:“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会起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对不同意见,“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这样,我们这个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同上书,第275页)他强调,“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他说:“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起自己思考问题。常常是,有不同意见的人,他不讲出来。能够听到不同声音,决不是坏事。”(《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按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同上书,第353页)

  正是在以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力推动下,党的民主作风建设日趋规范化、制度化。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将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在党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强调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这表明党的民主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