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与干部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4-16    作者:陈东平    来源:国史网 2013-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回顾和研究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陈云一贯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1928年,他在地方领导革命斗争时,就提出“抓紧干部培养”。(《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1934年6月,他指示派到白区工作的同志,“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寻找和培养白区组织中的干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因为白区的干部更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和要求,只有加强培养教育白区的干部,才能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群众的革命斗争。1934年9月,根据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特别是游击区作战的实际需要,陈云主张:“要保证游击区域中党组织和游击队坚持执行党的路线,就必须在组织上保证有最好的干部去领导。”(同上书,第33页)

  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他对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和研究,先后发表过多次演讲、报告。1938年9月,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中指出:“‘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不但外国通用,中国也通用;不但共产党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同上书,第109页)1940年11月,陈云指出:“党的一切决议和政策,都要通过干部去实现。”“干部在党的组织中占重要地位”,是“党的骨干”。“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我们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同上书,第211页)他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只要有了一批真正懂得马列主义的干部就好办了”。(《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陈云又进一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论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之,在不同历史时期,陈云都强调,党是中流砥柱,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二、必须不断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锻炼

  陈云一直把培养锻炼干部看作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遵义会议后,他在《游击队如何去组织群众》一文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干部完成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灵活运用策略,创造苏区的任务,“就必须使游击队的领导干部具有各种才能。而这种才能必须给予培养和教育。”(《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1937年,在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后,他全力主张从长远着想用好这批坚强的干部,首先组织他们“(一)学习军事,包括军事战术和装甲车、大炮、坦克、飞机的操作;(二)学习政治,包括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问题、党的历史,以及西方史和政治经济学;(三)学习语文和英文。”(《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1938年,延安马列学院开学后,他承担了党的建设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他强调,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在延安整风期间,陈云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的成员,参与指导各级干部的学习和教育。1942年3月,陈云说:“既要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在党的路线上和政策上加强教育,又要扩充他们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经验,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同上书,第251页)同年11月,他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因为我们革命的世面将越搞越大,新环境、新事物会更复杂,没有真本领是掌握不了的。”“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等。”(同上书,第266、265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陈云强调,必须重视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这是带领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他积极支持恢复和加强党校建设,发展干部教育事业。1982年,他同王震谈话时,讲到“党校要轮训、考察干部”。(《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6页)1983年2月,他给王震、蒋南翔写信指出:“很好地培训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领导骨干,是党校的迫切任务。”“党校学员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此作为主课,又要学习一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页)1987年7月,陈云指出:“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上书,第360页)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

  三、必须按照德才兼备、量才任用的原则选拔使用干部

  陈云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论述并始终坚持按照德才兼备、量才使用的原则来选拔使用干部。1940年11月,针对党政军干部的现状,他提出了选拔干部的标准:一要忠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要坚持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有为党慷慨牺牲个人一切的决心。二要与群众密切联系。依靠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三要能够独立决定工作方向并负起责任。必须能独立工作;在失去联系时能独立负责,但又不是拒绝上级领导。四要守纪律。纪律是保证政治上组织上统一的武器。他明确提出,提拔干部的原则:“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同时,还要“坚持人、事两宜的原则,用人得当,适得其所”。(《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214页)后来他把提拔干部要坚持的原则集中概括为:“人事两宜,才德统一,政治条件、斗争历史、工作能力相结合,能上能下。”(《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他提出,要兼顾才能和需要,量才的原则是用其长,不是其短。发挥长处是克服短处的最好办法。1980年12月,他明确提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他在实践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些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为党选拔任用了大批优秀干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必须大力培养使用中青年干部

  陈云站在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大力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极端重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重形势,他在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县委,大部分人头发都已经白了。”“现在我们主动地来选择人才,还有时间,再等下去,将来就没有时间了。”“党的交班和接班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间,在我们中国党内,有过痛苦的教训”。(《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1981—1985年间,他多次强调:“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同上书,第293页)1985年9月,他进一步指出:“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同上书,第349页)

  为了让更多的中青年干部早日走上领导岗位,陈云以身作则,退出了领导岗位,同时,还主动做老干部的思想工作。他热情赞扬老干部主动退出一线的做法,认为这表现出老干部的高度责任感。他号召老干部担负起挑选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的责任,希望老干部在对待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上有正确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看到中青年干部的另一方面,他们有朝气,他们比我们当年被提升为干部时有更多的长处,他们多数有专业知识,不少人有第一流的专门知识。”他要求老干部“尽到传帮带的职责”。同上书,第294、296页。在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上,陈云强调,一是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二是要按级提拔,“台阶论”还是对的,一级一级上来,这是必要的;三是对中青年干部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锻炼;四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使提拔中青年干部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他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做好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五、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陈云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看待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把吸引和使用知识分子作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抗战时期,陈云就十分重视争取和吸收知识分子工作。193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陈云在解释这个决定的意义时指出:“为什么要专门作出这样的决定呢?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并且是重要的力量。我们要把这个力量吸收进来,在抗战工作中,在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在我们的抗战工作,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农村里面进行的,需要大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干部到农村去,到军队中去,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为此,他提出对知识分子我们要“抢”。他说:“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抢得慢就没有了。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收买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末,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181页)

  知识分子不仅是革命的力量,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力量。1945年9月,陈云到东北主管经济工作。1948年8月,他在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的《关于公营企业中职员问题的决定》中,不仅强调了科学和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认为:“在旧社会中,科学和科学工作者毫无充分发展的机会,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有无限发展的前途。”同时还明确了对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原则:对那些能与工人合作、努力创造、获得成绩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必要和可能的优待,而且还要给予鼓励和奖励。为适应经济建设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一切经济企业同时必须十分注意提拔优秀的工人、职员,把他们培养成为新的生产、业务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同上书,第358—359页)1949年12月,在全国钢铁工业会议上,陈云再次强调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深刻地指出:“这些人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对技术人员要采取信任的态度,在物质上也应有必要的保证,不要使他们有家庭之累。”(《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出发,反复强调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没有老干部不能实现四化,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他呼吁重新作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建议中组部成立技术干部局,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根据陈云的意见,1982年,中组部起草了《关于加强在中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报告》,经中央书记处同意,转发全党贯彻执行。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陈云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出陈云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六、必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陈云对保持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搞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作出过许多深刻的论述。在延安时期,他就提出干部“要注意修养锻炼,防止腐化变质”。(《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他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的作风与其所掌握权力之间的必然关系,指出“当权的大党,领导干部很可能成为官僚”,所以“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1980年11月,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座谈会上,他鲜明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这一观点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1986年,陈云又提出:“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中要做表率”,而且“做表率首先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的各位同志做起”。(《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他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提醒全党同志注意社会风气问题,注意党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他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党风好,可以带出好的社会风气,党风不好,就要影响和带坏社会风气。“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为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陈云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加强干部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还着重提醒领导干部要教育好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给全党带好头。他还主张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哪个地方和单位对歪风邪气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除了追究那些为非作歹的个人外,还要追究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这些思想对于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陈云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原则和方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思想观点内容广泛,内涵深刻,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尽管时代在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干部队伍建设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但陈云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