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陈云与当代中国
陈云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郭继兰    来源:《陈云与当代中国》第二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事关各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中,陈云以其独特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遗产。陈云是党内罕见的较早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走渐进式发展道路的领导人之一。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的特征是:从国情出发,务实谨慎,稳中求进,避免重大的社会冲突和经济震荡,实现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良性循环。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陈云始终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国情,不能盲目前行,要实事求是“不折腾”,“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摸着石头过河”,要遵循综合平衡的原则,在稳定中求发展。在陈云的实践和论著中,体现着他对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这一思想的身体力行和真知灼见。

  陈云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是同毛泽东的赶超式发展道路相对应的一种发展战略。毛泽东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上实施了超高速赶超战略,以革命促生产,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不顾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速度,这些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赶超实践,使得国民经济陷入了泥潭,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改革采用了陈云所提倡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稳妥务实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走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不仅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建设中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对目前和将来的经济建设来说,也是必须要坚持的。

  一、“国情”、“国力”是走社会主义渐进式

  发展道路的客观现实条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国力。这是陈云的一个基本观点,他也一直用这一观点来指导经济建设。陈云讲过:“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中国的国情、国力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现实条件,经济建设不能违背、脱离国情和国力,急于求成,盲目冒进。陈云之所以主张我们的经济建设要稳步前进,渐进发展,是源于他对我国特殊国情、国力的清醒、深刻的认识。

  陈云在党内以实事求是的典范著称,他对国情的认识十分清醒。陈云再三强调,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亿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陈云敏锐地指出:我国真正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了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农业是基础产业,放松了农业,安置不好农民,经济发展就会受阻,社会就会不稳定。陈云一再强调“无农不稳”,“无粮则乱”。20世纪50年代,陈云讲过:“粮食是稳定市场、保证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资,现在没有什么物资比粮食更为重要的了。”“粮食的局势和价格如果不稳定,整个物价市场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建设就无法进行。”《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到了80年代中期陈云还告诫我们:“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针对那种脱离中国基本国情、照搬别国或者一些地区的经验,主张中国短期内实现工业化,短期内降低农业人口的比例,而对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估计不足的方案和提议,陈云一直强调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指出:“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香港、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区没有八亿农民这个大问题,欧美日本各国也没有八亿农民这个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现在真正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不很多。”《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从国情出发,进行建设,目的并不是保持这种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情,而是为了更快地改变国情,早日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农业的落后与大规模的建设存在着矛盾,要想快速前进,必须打好基础,把农业搞上去。为此,陈云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强调,必须坚持以农轻重为序,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的执政党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除了基本国情之外,国力也是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渐进稳妥的一个客观现实条件。经济建设量力而行,是陈云的一贯思想,他提出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理论界称之为“国力论”。在陈云眼中,“国力”有着特定的含义:“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先保证生产、后供应基建这种排队的必要,主要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避免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挤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由此可见,陈云所言的“国力”不是指整体的国民收入或者通常意义上的综合国力,而是指保证好人民生活和必要生产以后的剩余财力物力。基本建设的规模要和这个剩余的财力物力相适应,“有多大余力,就搞多少建设”,《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不能扰乱必需的生活、生产需要。

  在陈云看来,“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条件。他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物力财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因此,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原则,量力而行,必须“寻找一些制约的办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陈云提出了防止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五条原则,即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略有结余;各种物资要合理有序分配;人民购买力提高的程度必须要与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基建规模和财力物力间的平衡不仅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基础建设不能超过农业的承受能力。

  陈云始终坚持“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原则,强调不可盲目建设,经济工作要量力而行。1962年2月26日,陈云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会议上明确指出:“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相适应……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农业负担不了,工业也负担不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国力论”。他在《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的讲话中说:“基本建设战线太长,这是一个老问题。”“我们的基建投资,必须是没有赤字的。就是在财政平衡的基础上,看能够拨出多少钱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以这个数字来制定基本建设计划。”《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在新时期,陈云再次叮嘱全党,要从国力出发,基建规模要适度。1994年4月,陈云同上海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从全国来看,当前经济工作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

  实践已经证明,“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条根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违背了这一原则,盲目追求高速度,经济就会陷入混乱,国民经济就难以平稳健康的发展。

  二、“摸着石头过河”是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的

  重要指导思想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过程中,采用了积极而又慎重的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这种渐进式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通俗而又形象的说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在向目标前进时要有步骤地前进,分步而走,要稳稳当当,在实践中探索。在我国第一、二代领导人中,陈云最早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也是在经济建设中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杰出的一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就已经萌生出经济建设应该“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倡导经济建设要稳中求进,走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领导中财委,采取多种举措,不到一年内就抑制住了历时十几年的恶性通货膨胀。1950年4月7日,陈云就物价涨跌问题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上月物价跌了百分之十五。对此要先收后放,先少后多,使物价先跌后涨。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在文字记载中,这是陈云首次使用“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

  1950年统一财经,紧缩银根之后,工商业出现萧条。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陈云稳妥地处理了工商联与同业公会的问题。1951年7月2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讨论工商联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中指出:“不要一下子打乱同业工会,而宁可采用其他的办法来合理使用经费和人员。等到工商联的工作做得久些,做得好些,并提高了威信,经费和人员的合理使用,是可以逐步做到的。即使如此,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须注意这点,慢两三个月天不会塌,怕什么。”《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这时候,陈云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已经开始与“全国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并特别强调“稳稳当当”。

  工商业调整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摸着石头过河”稳步前进的思想也越来越清晰。他主张要稳扎稳打,先搞试点,总结经验,成功之后,大力推广。1956年11月11日,陈云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第三类商品在自由市场开放也应该由少而多,一步一步地开放。要经过典型试验,逐步推广。”《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1958年的“大跃进”对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困境,陈云领导中财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屡次提倡“摸着石头过河”。1961年3月6日—8日,陈云在听取化工部负责人关于化工、医药、国防尖端工业情况的汇报时指出:“看来,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进行试验,不能一下就铺开来搞。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和推广分开,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未成熟之前不能大干。”《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但遗憾的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陈云“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发展思想一直没有成为指导经济工作的主导思想。毛泽东在赶超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创。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场改革如同邓小平反复强调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因此,要干好这项新事业,就不能不顾条件,贸然行事,急于求成,必须“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是这一改革指导思想的提倡者和支持者。

  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这绝对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的成功。”《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做会议总结时候明确表示:“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4页。这显示出两位领导人态度一致,并且,明确了“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因此,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文件中就时常引用“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例如,1981年10月2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说:“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是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倒水里去。这样才能使经济责任制健康地向前发展。”这种说法充分表明,“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要在大胆发展中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陈云提出了“不怕慢、就怕弯”的观点。1988年5月12日,陈云在接见薛驹、沈祖伦、铁瑛等浙江省领导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页。

  “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以遵循,只能在逐步探索中前进。陈云根据历史经验,谆谆告诫人们,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不要瞎折腾。“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搞建设,真正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于求成反而慢,这是多年来的经验教训。”《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历史证明,陈云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只有走渐进式发展道路,才能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三、“综合平衡”是走社会主义渐进式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是指国民经济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运行和发展,也就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各个环节之间,以及这个环节内部的各部门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什么是综合平衡呢?陈云说:“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陈云通过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四大平衡”: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外汇收支平衡。陈云强调:“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行。”《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平衡,是实现经济稳定的保证。显而易见,如果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求、外汇收支平衡了,市场、物价、金融自然就稳定了,老百姓自然生活安乐,经济建设自然能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要求综合平衡,否则难以协调稳定。

  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就必须实行按比例的发展原则,才能够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陈云指出:“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1954年陈云在领导编制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明确主张:“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究竟几比几是对的,很难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242页。1957年1月,陈云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应该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有所不同,计划工作的水平要有所提高。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首先着眼于新的基建项目搞多少,只求新的建设和财力的平衡。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项目已经大大增加了,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按比例发展,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在陈云看来,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比例包括:工业与农业的比例,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工农业生产与能源、交通运输的比例,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财政收支关系的比例,信贷收支关系的比例等等。1979年,陈云在给中央的一封信中进一步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要照顾到各行业(包括农业、轻工业,其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的比例关系。《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陈云认为,经济建设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这是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保证。陈云有一句著名的话:“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够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陈云强调,只有“按比例”地安排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才能稳步前进;经济建设不要片面追求高速度,照顾到各个方面协调前进,表面上看来慢,但实际上快,这是可靠的脚踏实地的前进。1979年9月,陈云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1985年,陈云针对1984年过快的发展速度指出:“这样高的速度,是不可能搞下去的,因为我们目前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都很难适应这样高速度的需要。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按比例、综合平衡地发展经济发展正确地处理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防止折腾,盲目冒进,较快地发展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守。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陈云始终坚持综合平衡的思想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工作,从而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好几次严重比例失调,基本上都是在陈云主持下或者参与下重新调整过来的。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虽然提出于计划经济时代,但改革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陈云这一思想并没有过时。我们可以看到,每当经济发展过速,造成比例失调,总会有调整随后而来,如1992—1994 年的高速发展也引起了 1995—1997 年的调整,2003 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快速发展,又引出了下半年开始的一系列调控措施。这表明,不管采用什么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都必须要按比例,保持平衡,以实现最有效益的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