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无论在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军队工作抑或是工农群众工作方面,他都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党航空人才的培养方面,他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人民空军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新中国的第一支航空队得以建立,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一、在“新兵营”展开学习热潮,为军事技术学习作准备
盛世才原是东北军的军官,1933年4月,他用武力夺得了新疆的最高权力。为了保持和巩固其在新疆的统治,盛世才一方面同蒋介石暗通关节,不公开得罪蒋介石,另一方面则假意与苏联友好,以利用苏联的力量。苏联与新疆之间有着35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为了保持边境安宁,苏联答应在人力、物力特别是在武器装备方面支援盛世才。“西安事变”后,盛世才表示愿意与我党合作抗日。1937年春,中共中央任命陈云为驻新疆第一任党代表。
陈云到达新疆后,抓住盛世才标榜的“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开展统战工作。陈云曾明确指出:“一、与盛世才最先建立联系的是苏联。我们党同盛世才的联系是通过苏联建立的,对盛世才采取统战的做法也是从苏联延续下来的。二、盛世才是个军阀,有很大的野心。他与苏联和我党建立联系,是想借助苏联和我党来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向国民党闹独立性。而苏联是想稳住他,求得那段边界的平安。我们是想扩大统一战线,保持一条和苏联之间的物资运送与人员往来的通道。”陈云:《关于中共在新疆做盛世才统战工作的几点看法》,《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
1937年4月23日,陈云接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急电,命他到星星峡接应西路军余部。经过3次与盛世才的会谈,陈云成功地争得盛世才的支持,为西路军筹集了许多枪支弹药和衣物食品。盛世才答应了陈云的要求,同意西路军左支队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西路军左支队进入新疆后即改穿盛世才部队的军装,对外以“新疆边防督办公署新兵营”的名称出现。双方达成协议后,陈云、滕代远等同志启程,率数十辆载满军需物资的卡车以及盛世才派出的武装人员,到位于新、甘交界处的星星峡迎接西路军左支队。
5月1日,陈云等与西路军左支队的420余人会合,陈云代表中共中央向将士们表示亲切慰问。此时,盛世才派来的一个苏籍顾问以“以免出事”为借口,向陈云提出要西路军指战员放下武器。陈云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是经盛世才同意去训练干部的,不干涉其他事务。能走到这里来的指战员极不容易,放下枪不就成了投降?不能放下枪。《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页。在陈云的坚持下,苏籍顾问放弃了提议。
陈云历来认为“干部在党的组织中占重要地位”《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这是因为,党的干部不同于一般党员,是党的骨干。他认为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当他看到西路军的失败使干部们心情异常沉重后,陈云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鼓励大家,并说:“党中央一直非常关心你们。你们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顽强不屈,把剩下的这部分人带到星星峡,是好样的,不愧是好共产党员嘛!”《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他晚年时又曾说道:西路军左支队“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部分力量,尤其是保存了一批干部”《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是有功的。为了鼓舞西路军指战员的斗志,陈云说:“革命有胜利也有失败,不要光看到失败,更要看到未来的胜利前景。不要光看到我们现在只有400多人,只要我们保存下革命的有生力量,我们就会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现在的400人就会扩大为4千、4万甚至40万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我们!”《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页。陈云的讲话使西路军左支队的全体指战员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慰藉。
西路军左支队进入迪化后,陈云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取消了左支队番号,成立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部队在休整期间,陈云除对部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外,还适时组织干部、战士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总支队的指战员大都出身贫苦,参加革命前没有机会学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文盲。为了更好地组织大家学习,各大队针对每个人的识字情况将人员编成了甲、乙、丙三个班级。甲班学习中学课本、乙班学习小学课本,丙班以识字扫盲为主。在学习动员会上,陈云指出:文化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没有文化就像盲人。我们在战场上冲锋,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现在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军事技术,也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内容不同,目标一致,希望大家要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样向文化进军。《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7—628页。
为了解决教材问题,陈云设法筹措经费,从迪化购买了中小学课本。他还自编了一些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表的声明、决定等文件油印给大家,这样既学习了文化,又学习了政治,一举两得。陈云还亲自给大家上课。为了讲好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课,他多次到迪化的一个小图书馆搜集有关日本和日本侵华的史料,并结合“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国内形势,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陈云还十分注意对干部的培养,他提出:“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要一致起来。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对于西路军保存下的这批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干部,陈云给予了很高评价,称他们是“沙里淘金,是党的宝贵财富”《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为了加强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陈云等亲自给总支部的高级干部及支队干部上党课,内容包括讲解《联共(布)党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等等。他还要求凡有阅读能力的干部,都要认真读几本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每人每星期要向他汇报学习情况,谈心得体会还要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由他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通过政治学习,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由于陈云的精心计划、多方努力创造学习条件以及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总支队的官兵中形成了学习热潮。经过近四个月的紧张学习,总支队的大多数干部、战士都掌握了两三千字,能读书看报,会记笔记,也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和计算百分比等。文化学习为其后的军事技术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利用新疆的有利条件,适时提出培养我党的航空人才
新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是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咽喉要地,又是抗战大后方。盛世才为了自己的利益,对苏联表示友好,这就为我党在新疆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条件。陈云从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出发,利用盛世才有求于苏联的这一有利条件,向中共中央建议:将西路军总支队官兵分到迪化学习飞机、铁甲、汽车、炮兵和骑兵,“利用新疆在三年内培养五千军事的新干部是可能的、必需的”《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中共中央很快复电批准了陈云的建议,同意将西路军总支队的官兵分配到迪化各学校去学习新技术。
陈云接到中共中央的批示后,立即将“新兵营”转入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正规学习和训练。陈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他在苏联学习时的所见所闻,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空军的重大意义,迫切地感到必须尽快创建我党自己的空军队伍。在各项军事技术学习全面开展起来以后,陈云又进一步提出培养航空技术干部队伍的计划。当时盛世才利用苏联援助的飞机和苏联教官已办过两期飞行班和一期机械班,并打算办第三期飞行班和第二期机械班。
陈云抓住时机,向苏联在新疆总顾问巴宁中将和盛世才提出,要在“新兵营”增设学习航空的训练科目。陈云的建议得到了巴宁中将的同意。盛世才虽然极不愿意,但由于离不开苏联的援助,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只得同意了陈云的要求,但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他的飞机不多,要求我们出面请求苏联再援助他几架飞机,作为代培中共飞行员使用;第二,要求这批航空人员毕业后,不要马上回延安,要帮助新疆把军威建立起来,因为盛世才训练的前两期飞行员都是学生出身,都怕死、不愿意打仗,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空中作战能力;第三,要求我党派一批得力干部在新疆工作,帮助发展文化教育,整理财政经济,卫戍边防。这些条件我们都能办到,且对我党的发展又相对有利,1937年秋,陈云同盛世才和巴宁中将达成协议,利用盛世才的航空队为我党培训航空技术人才。
由于是第一次培训航空人才,因此在选调学习航空技术人员的问题上,陈云考虑得很周全,尽可能使原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都能有人员参加培训。他先在“新兵营”中选调了25名同志。1937年11月,陈云奉中央电令调回延安负责中央组织部工作。回到延安后,他向中共中央、毛主席汇报了培养我军航空技术人才的筹备工作和进展情况,中央完全同意了陈云的意见和安排。他又亲自到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和摩托学校中物色考察赴新疆航空队学习的人选,最后确定19人去新疆参加培训。
在这些人中大都是干部,最高级别的是师政治部主任,他们都是经过战争和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员。但由于早年即投身党的革命事业,他们都存在思想顾虑,怕自己文化程度低,学不了开飞机。为此,陈云鼓励大家说:“你们才20几岁,身体又好……至于文化低可以提高嘛,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接着他又说:“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将来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虽然暂时没有飞机,但可以先培养人。如果等有了飞机再搞训练人的问题,那就晚了。从现在起就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30—631页。陈云的讲话使学员们充分明白了开办航空班的深远意义,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掌握航空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3月3日,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第三期飞行机、第二期机械班开学。我党选派的这43名同志选调的44人中有1人因病返回延安,因此实际参加学习的只剩下43人。详见《陈云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参加学习。在43人中有16人来自红一方面军、2人来自红二方面军、24人来自红四方面军、1人来自红二十五军。《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在陈云的关心和努力下,我党领导的第一支航空队终于在新疆成立了。
43名学员被分成了飞行班和机械班两个班进行学习,其中飞行班25人,成员分别为:吕黎平、安志敏、方子翼、袁彬、胡子昆、陈熙、刘忠惠、张毅、汪德祥、杨一德、方槐、方华、夏伯勋、黎明、赵群、李奎、谢奇光、王东汉、龚廷寿、邓明、余天照、黄明煌、杨光瑶、王聚奎、彭浩等25人,由长征时原军委纵队的作战参谋吕黎平担任班长;机械班18人,成员分别为:严振刚、朱火华、周立范、金生、曹麟辉、丁园、王云清、黄思深、陈旭、云甫、周绍光、刘子立、陈御风、吴峰、刘子宁、彭任发、吴茂林和余志强等,由原骑兵团政委严振刚担任班长。《当代中国空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由于盛世才不允许在他的军队内有党派组织,因此,两个班组成一个秘密党支部,直接归中共驻新疆党代表领导。
此后两个班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机械班通过两年的学习,到1939年9月毕业时,机械班学员已能够单独维护3种战斗机。飞行班学习4年,于1942年4月毕业,学员们已先后飞过苏制乌—2双翼初级教练机、埃尔—5双翼侦察轰炸机、伊—15双翼歼击机和伊―16单翼歼击等四种机型。平均每人飞行约1000个起落、近300小时,飞行技术达到了作战水平。
由于这期航空队主要是为我党培训航空干部的,飞行班只有一个是盛世才的人,机械班也是我党的同志占绝大多数,而且是由苏联教官负责训练工作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支航空队。随着培训的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终于有了一支空勤地勤配套的可以担负战斗任务的航空队伍。1946年6月,航空队学员返回延安后,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支航空队。
三、航空队成员为人民空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云首先倡导并亲手组建的党领导下的第一支航空队,为我党和军队航空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培养了骨干,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在解放战争期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7年2月初,这批航空人才中的许多同志被派往东北,参与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创建工作。飞行班学员方子翼、夏伯勋、袁彬、吕黎平、陈熙、刘忠惠、方华、方槐、安志敏、赵群、胡子昆、黎明、张毅和李奎等人都担任了飞行教员。《当代中国空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由于这批飞行教员的到来,使航校飞行一期乙班也得以进入飞行训练阶段,航校的飞行训练全面铺开。航空队成员作为东北老航校的业务骨干,他们的参与明显地缩短了我军第一批飞行员的训练时间,使我党的空军部队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航空队作为人民空军的第一代精英,为培养人民空军的飞行员和其他航空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于1949年11月成立了人民空军,陈云当年组织培训的这批同志大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是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他们都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人民空军的栋梁之材。
1955—1965年,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出自新疆航空队飞行班的空军少将就有8位,他们分别是方槐,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授衔;安志敏,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授衔;方子翼,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授衔;朱火华,南京军区空军工程部长、1955年授衔;陈熙,空军学院政委、1955年授衔;袁彬,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1961年晋升;吕黎平,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夏伯勋,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
我们不能不钦佩陈云的远见卓识,他为新中国空军的建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空军能够很快参战,并成为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是与陈云当年的深谋远虑密不可分的。应该实事求是地说,人民空军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正是陈云当年的高瞻远瞩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