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记忆 >> 历史不会忘记
无法抹掉的戎马记忆
发布时间: 2015-07-2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抗日老战士郝维烈 

  人物档案

  郝维烈,男,1923年生,山西沁源人,1938年3月入党,同年10月入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百团大战、平汉战役、保卫黄崖洞、血战关家垴等战役战斗,屡立战功。曾荣获华北解放、抗美援朝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以及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和功勋荣誉章。

  老战士郝维烈前几天,因摔了一下,采访只能在医院的病房里进行。年逾九旬,老英雄依然矍铄、健谈,对自己的戎马生涯记忆深刻,说到动情处,几次哽咽。

  几经周折走上抗日道路

  记者:老人家,抗日战争爆发时,您才13岁,是怎样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郝维烈:尽管家里不算富裕,还能勉强糊口,并无刀兵之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全面侵华,年底攻陷太原,战火很快燃烧到家乡。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生活,怎么办?于是决心参军打鬼子、救家国。

  当时家乡离八路军作战的地点很近,我亲眼看到八路军英勇抗日的情景,决定去参加八路军。1938年3月,我还不满15岁,在山西沁源县榆平村小学校经高全善同志介绍秘密加入了党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我一门心思想去前线打仗、打鬼子,但毕竟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娃,没人爱要,怕扛不了枪,还成累赘。再加上我是家里的唯一男孩,家里人说什么都不愿让这个“独苗”走。后来,我偷跑出来,与同乡一道,步行几十里,找到八路军,向队长孙生则、指导员梁建功反复求情,好说歹说总算留在部队,当了一名勤务员。

  后来,伯父郝鹏举找到了部队,说:“维烈要是不回去,那我也待在这里,我会做饭。”于是他便留下来当了炊事员。1939年正月,部队整编开拔,我的坚持终于得到了部队的认可,成了一名真正的抗日战士。

  血战黄崖洞让我刻骨铭心

  记者:老人家,7年的抗战经历,哪些是您难以忘怀的?

  郝维烈:黄崖洞一战让我刻骨铭心。当时我是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的战士,驻在黎城县黄崖洞,担负着警卫总部和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任务。

  黄崖洞位于太行山深处,是八路军的兵工厂所在地,极其重要。1941年11月, 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气势汹汹地向黄崖洞进攻。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黄崖洞的南口。南口,是进入兵工厂的必经之地,地势险要,我们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依靠有利地形,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打死打伤100多个鬼子。气急败坏的敌人,动用了山炮、燃烧弹和掷弹筒,一发炮弹击中七连的阵地,连长当场牺牲。一名年轻战士,冲到悬崖突出的部位,居高临下,一口气投了100多枚手榴弹;有个战士被打得肠子出来,仍坚持战斗,最后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8天8夜的战斗,我们歼灭敌人1000多人,伤亡166人,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

  由于日本鬼子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军民生活非常艰难。1942年5月“大扫荡”,我们白天钻山洞,晚上出来活动,缺衣少粮,多日断炊,只得采野果、吃桑叶充饥,很多地方的树皮都被扒光了。这种最艰苦的状态持续8个多月,但大家斗志不减,积极参加反扫荡斗争。为了战胜困难,我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喂猪养牛,还有的做小买卖,跑运输。我纺过纱,捻过线,织过手套,卖过小鸡。庄稼熟了,军分区还组织我们同民兵一道抢收粮食。到了1944年,根据地情况好转,我们都穿上了新军装。(记者 刘鑫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