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说抗战
步平:坚持和平发展主题让国家记忆升华为世界记忆
发布时间: 2015-07-21    作者:步平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这是我们始终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而中国复兴的目标也绝不是狭隘的民族复仇。 

  今年的12月13日,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可以使我们把来自个人的、村庄的历史记忆汇总、提炼,升华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更能使这份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避免遗忘与麻木。而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把国家、民族的记忆进一步升华,使之成为世界性的人类共同历史记忆。 

  能否引领国际社会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能否与世界一同维护和平与正义,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是检验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智慧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和国际地位。今后继续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平发展这个主题,不仅能够进一步壮大国家的实力,而且能证明我们具有大国的智慧。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狭隘的复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并对世界有着巨大贡献的国家。但自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中国无力扼止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与压迫。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京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解除防务,撤除北京至海口(山海关)的所有炮台。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终于被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所束缚。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约束中,中国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接受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特别是1901年以后,中国国内陆续掀起了拒俄运动、反美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拒英运动、拒法运动以及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运动,1919年更是爆发了全国规模的“五四运动”。虽然这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但不幸的是,一次次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复兴中国的梦始终未能实现。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由于中华民族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的重要一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效:列强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被废除;中国收回了被割让和被侵占的土地,台湾也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作为大国登上国际活动的舞台,摆脱了弱国的阴影。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所以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这是我们始终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而中国复兴的目标也绝不是狭隘的民族复仇。 

    建设和平发展的中国是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自1840年以来,一直在谋求民族振兴,摸索向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但帝国主义的入侵几度中断了中国的发展,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了贫穷落后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取得了真正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后,在经过改革开放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之后,我们才真正抛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逐步成为能够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才有可能得以真正实现。 

  如果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曾居于世界前列是不争的事实、四大发明被公认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的话,那么,当代中国在这些年里取得的经济高速发展,则是对当今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数据,即1990年以来中国与美国、日本在世界GDP的排名: 

  中国  美国  日本 

  1990年  第11位  第1位  第2位 

  2000年  第6位  第1位  第2位 

  2005年  第5位  第1位  第2位 

  2009年  第3位  第1位  第2位 

  2010年  第2位  第1位  第3位 

  这一排名表明,中国的实力地位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其增长势头不仅不是虚构,而且非常迅速。但不能不强调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有赖于周边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更有赖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只有在维护东亚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在与周边各国保持和谐关系与共同发展的政治氛围中,在没有大的冲突与战争发生的情况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一步持续下去。所以保持国力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坚持和平与发展。 

    国家历史记忆升华的重大意义 

  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此来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行为,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那么,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升华,变成世界性的人类共同历史记忆是否可能?这一命题也是对中国能否成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大国的考验。 

  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东亚历史问题是被一些人利用来反对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口实。当前东亚历史问题之所以突出,主要是以安倍为首的部分日本政治人物的言行引起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中国与韩国政府对日本政府和部分政治人物已经提出了抗议和警告,同时,日本政治家中,也有人针对安倍的历史认识提出了批评。其实,东亚历史问题的对话,是表现在政治家的表态、民众的交流沟通与相互理解,以及学者就学术问题进行的共同研究这样三个层面上,三个层面并不完全重合,但也并非互不相关。民众与学者关于历史问题的对话,也是不可忽视的层面。 

  事实上,中日韩三国民众,特别是学者、教师在关于战争历史的认识问题上已经进行了并且正在继续进行着积极的努力。虽然东亚地区还没有做到像欧洲的德国与法国那样去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但是在探索从东亚的角度观察历史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尽管东亚的国际关系紧张程度并未减弱,但是东亚民间在历史问题上的相互理解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中日韩三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三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占世界将近20%,三国之间区域内贸易额与三国区域外贸总额相比,仅略逊于欧盟,但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所以,东亚实际上已经成为继西欧、北美经济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区。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先是日本,接着是韩国,现在则是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东亚长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马达。与北美、欧盟相比,东亚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体系都有一定的现实客观基础,但东亚却是始终未能建立经济共同体的地区。影响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原因固然有许多,既有中日韩三国自身的问题,也有来自外部的阻力。 

  有一种论调认为东亚地区不能建立共同体的原因是国家间不存在统一的价值观。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亚洲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就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了国家关系,价值体系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韩建交。东亚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密切,也并不涉及价值观问题。强调所谓价值观差异,本来是那些对东亚共同体即将形成感到不舒服的国家故意制造出来的“伪命题”,但是却被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借过来进一步夸大,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之中的阴谋。所以,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在培育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当然也不能被视中国为对手的势力借机去刺激狭隘的民族主义产生。 

  还有人认为东亚国家间领土争端是不能建立共同体的障碍。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会发现,恰恰是建立东亚和平共同体才能够去彻底改变东亚的地缘生态。东亚一体化的努力可以使领土争端从尖锐的双边矛盾变成区域内的多边问题,从而成为可以通过联合开发和经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的东亚内部矛盾。在领土问题的背后,我们能看到有来自东亚以外的魔咒。这一魔咒的目的就是挑起东亚的争端,维持东亚的动荡,让他们自己在东亚的动荡中获益。东亚只有联合起来,加强深度互信,才能消解外来干涉的魔咒。遗憾的是,一些日本的政治家甘愿被那一魔咒所左右。因此,东亚民众的共同努力就特别有意义。 

  由此看来,从民众与学术交流的角度,中国与东亚乃至世界的民众都有共同的未来和追求,让中国关于战争历史的记忆升华为人类社会的共有记忆因而也有切实的客观基础。但是,如何实现这一升华,就关系到中国大国智慧的问题,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步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