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国防军事
辉煌十年·军民融合:强国强军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 2012-08-30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8-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由此,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将军民融合式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在新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建设进行全面统筹。

  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如何处理“军”与“民”的关系,形成“军”与“民”的强大合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国防工业军民两用的思想,要求国防工业部门学习在军事工业中练习民用产品的本事和在民用工业中练习军事产品的本事。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着眼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邓小平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军民兼容程度”等思想,有力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军事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统筹两大建设作了新的探索和回答,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稳步走上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轨道——

  经济快速发展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国防开支适度增长,官兵生活待遇及训练条件不断改善,国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备;科技创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我军武器装备日益精良,战略预警能力、机动能力、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化对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民用企业开始进入军工生产领域,“863”计划、“火炬”计划中多数项目为军民两用项目,在载人航天工程、军用飞机和舰船等项目的研制中,从材料、元器件研制到技术服务,民用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地协作培养军事人才由过去单一的军队接收方式,发展为以招收选拔国防生为主要形式,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选送在职干部参加地方培训、接收提干、直招士官、聘用文职人员等为重要形式的多种培养渠道,较好满足了部队多系统、多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

  经过10多年持续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范围不断扩大,全军撤销食堂、加油站和幼儿园、子女学校等各类保障机构数千个,移交撤销一批军队院校、保障性企业,大量保障任务交由社会承担。

  在后备力量建设上,进一步压缩基干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规模,依托相关行业组建新型民兵专业分队,增大海军、空军、二炮预备役部队比例。

  在国民经济动员上,突出抓好战略物资储备和相关行业动员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动员中心和物资保障基地。

  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作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在推动我国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继续起到“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数万项科研成果转为民用。据估算,仅“神舟”飞天一项,就衍生上千亿元的相关产业链。

  形成独具特色的经验

  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不断深化,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的生成,所涉及资源几乎覆盖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这使得创造财富的方式与军事活动的方式深度融合。由此,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不仅仅是两大军事体系的直接对抗和较量,而是更加鲜明地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

  目前,西方国家形成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模式,如“军民一体化”的美国模式、“以民掩军”的日本模式、“以军带民”的以色列模式等。其共同点是:高度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军民兼容发展。

  欧洲曾以私有化进程强化市场引导作用,改造国营军工企业,取得了成功,但这一套路在俄罗斯却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以色列的军民融合模式总体上比较成功,但巴西等国的模仿却难以奏效。这说明简单的效仿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要将遵循军民融合的一般规律与把握我国军民融合特殊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军民融合之路。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一方面借鉴别国经验,一方面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已形成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成功经验,国防大学国防经济专家姜鲁鸣将之总结为坚持遵循融合发展一般规律与把握中国特色相结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与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相衔接,坚持融合方式与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协调等四个方面。

  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实践,进一步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军事人才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后勤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动员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就能在更为广泛、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陈劲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