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国防军事
中国军队阔步走向世界——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十二
发布时间: 2012-09-25    作者:    来源:人民网 2012-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2年的金秋10月,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某口岸附近,来自中吉两国的两队士兵进行了一场看似不起眼的联合反恐演习。

  这是一场规模小到几乎不能再小的演习,只有连级规模,双方参演人数加起来才几百人。然而,就是这几百人的演习,开启了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大幕。

  弹指一挥间,10年过去了。中国军队迄今已经与30多个国家的军队举行过近60次双边和多边联合演习和训练,中外联演联训也由此成为中国军事外交10年辉煌之路上最醒目的标记。

  10年间,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世界重大战略思想指引下,中国军事外交认真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为促进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

  进入21世纪,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上升,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凸显。同时,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亟需加速推进。我军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主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开创了中外军队联演联训的合作形式,着力提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素质。

  10年中,从一次只有几百人的联合演习,到海陆空各军种参与、上万兵力投入的大规模演习,中外联演联训快速发展。合作对象从以周边国家为主向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国家拓展,演习地域从边境地区和沿海地带拓展到战略纵深和内陆腹地,参演力量从以陆军为主向海空军及三军联合行动拓展,演练内容从反恐向维和、救援、护航、卫勤、特种作战等多个领域延伸,逐步走上了常态化、机制化发展轨道。

  实践证明,联演联训的创新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准备“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中,中方和俄方经过5轮磋商,把演习规模由战术级调整为战略战役级,实兵演练地点设置在山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精心设计海上封锁、两栖登陆、强制隔离3个实兵演练阶段。此次演习获取了政治外交军事多重效益,提高了中俄两军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

  国外媒体如此评价:蓬勃兴起的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意味着几十年来习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中国军队揭开了神秘面纱,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搭建交流合作的舞台

  谁能想到,香格里拉,这个被世人想象为“理想王国、世外桃源”的名字,如今成了一个各国纵横捭阖的国际会议代名词——由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聚集了美、英、日、韩、澳、新以及东盟各国军方高层的香格里拉会议每年在新加坡召开。自2007年以来,我军多次派遣高级军事代表团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我军领导人每次发言都引起强烈反响,在与外国防务部门领导人共同回答提问时,大约90%的问题是向中方提出的,我军领导人的回答总能赢得热烈掌声。

  有人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军事是铁拳的博弈,军事外交是戴着白手套的铁拳的博弈。”没错,要博弈,必须要有舞台。过去,我们能够站上去的舞台有限,有没有说话的机会、说话有没有人听都不一定。而这10年,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军事外交的话语权不断增大,而且已经开始自己动手,积极搭建真正公正合理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大舞台。

  这个舞台之一就是上合组织。超越冷战思维和军事同盟模式,构建公正合理、开放包容的新型安全机制,是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普遍诉求,也是维护我国家利益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在我军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下,上合组织防务安全合作稳步发展。上合组织防务安全合作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已成为区域安全合作的典范。

  在更多的多边舞台上,中国军事外交比以往更加务实活跃。我军积极参加地区防务对话与合作,在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等机制下与各方广泛交流。我军积极回应东盟国家倡议,推动建立东盟防长扩大会(10+8)机制,并确立了“相互尊重、主权平等、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安全合作原则,对于维护地区共同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我军重视其他地区组织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与欧盟、非盟、北约等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与信任,拓展了国际安全对话空间。

  打造中国军队的名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18日,国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加抗震救灾情况。这是2008年建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的首场军队新闻发布会。2011年,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制度正式建立。而今,每个月都会有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向世界传递来自中国军方的声音。

  这10年,中国军事外交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加强公共外交工作,积极主动与外国媒体和公众沟通交流,争取更多理解支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军队建设赢得了更多的朋友。

  然而,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军队却并不容易。随着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影响世界的效应愈发凸现。在国际舆论中,对我军力发展的各种曲解从未消失,“妖魔化”中国军队的各种报道不时出现,塑造我军良好国际形象面临艰巨挑战。

  针对甚嚣尘上的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政府自2002年以来先后发表5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为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军队的有关情况,中国建立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制度,及时发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信息,积极就涉军敏感问题回应舆论关切。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及时听到来自中国军队的权威声音。

  高层军事交往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军队领导人在出访期间发表公开演讲,介绍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情况;与外国国会议员、普通官兵等座谈交流,接受媒体采访,做好增信释疑工作。这些活动展示了我军领导人的外交风采,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开放与自信。

  通过主动邀请外军人员来华访问、组织外宾参观我军部队和观摩演习、参与国际军事安全对话和学术研讨等多种国际交流和公关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传达了和平合作理念,彰显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在信息时代,话语权决定主导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创新发展的中国军事外交,正在为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打造一张真实亲切的新名片。

  履行世界大国的责任

  在中东黎以冲突地带,被钻地炸弹烧焦过的土地上,默默伫立着一座墓碑,上面刻着一个中国军人的名字:杜照宇。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向全球战乱地区派出了2万多人次维和官兵和军事观察员,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最多的。9名官兵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牺牲,杜照宇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10年来,无论是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还是国际救援,中国军人勇往直前,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捍卫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军队参与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的领域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强大的中国军队不仅是我国和平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我军认真践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新安全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迄今与22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开展了机制性战略磋商和防务对话,着力增进军事互信,积极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军队在坚决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远到万里之外的海地,近到周边邻国巴基斯坦。一系列国际救援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向26个受灾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海军医院船出访亚非拉9国,向22个国家提供扫雷援助……中国军队不计回报、真诚付出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0年间,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日新月异。

  透过这一短暂的时间之窗,世人看到,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以维护和平为目的、实行开放合作的中国现代化军队,正以更加开阔的胸襟面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记者 高吉全 吕德胜)

    1. 国防拔尖人才培养需探索新途径
    2. 借助数据驱动国防和军队创新发展
    3. 国防动员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4. 国防报刊文:以新思维推进国防动员法治化
    5. 《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二)》印发
    6. “科技国防”:照亮未来战场
    7. 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集思广益
    8. 体察兵心民意 情注国防民生
    9.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10. 李克强: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