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作为一个历史单元,不过短暂一瞬。
这10年,作为一个特殊板块,对中国而言却意义非凡: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双拥工作可圈可点,军政军民关系再谱新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重要论述在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上,科学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提供了遵循。
从三个小村庄看双拥风向标
关键词:聚焦民生
宁夏彭阳县陡坡村村医张耀庭至今记得,2010年12月30日,宁夏军区援建自来水入户工程竣工仪式,在这个地处大西北的小村庄隆重举行。全村374户1504名回汉群众,告别祖祖辈辈吃窖水的历史,用上了方便安全的自来水。
泉涌欢歌,军民同庆。多甜啊,西海固的水!
这10年,党中央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陡坡村一样,全国各地许多村庄正经历着历史巨变。
向关注民生聚焦,成为近年来双拥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个必然选择。
在新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卡德尔·巴克的家乡、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军地共同努力,按照9级抗震标准完成了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民居等基础设施建设。客人进家门,维吾尔族群众常乐呵呵地介绍:“不烧柴的火(沼气)也进了房子!”
在四川,经过“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林强协调援助,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成立全国第一所村级少年军校,41名小学生在这里参加国防教育,学习国防知识,进行军事训练……
3个不同地域的小村庄,共享科学发展成果,村民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党的政策好,子弟兵的功劳大!”
10年实践证明,向关注民生聚焦,双拥工作之路越走越宽,而且在创新拓展中逐步实现了常态化。这种变化一靠机制,二靠规划。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军和武警部队筹集投入资金5704万元,沿长征路集中援建了112所“八一爱民学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13万多平方米。
2006年4月,总政治部下发《关于积极参加和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把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结合起来。仅仅两年时间,各部队广泛建立一大批新农村建设联系点,1.9万多个村庄面貌为之一新。
与此相应,地方拥军优属越来越注重向末端延伸,越来越注重体现情暖基层。
2011年,辽宁组织开展“万台电脑进军营”活动,广州大学、江汉大学、三亚学院则在海军部队开设和完善“甲板分校”。这一南一北两个举动,正是地方拥军优属往基层使长劲的一个生动体现。
各地民生工程中,“爱兵行动”让越来越多的官兵直接受益。河南许昌市,专门为驻军建起“长城家园”,850名长期无房的官兵有了住房;辽宁大连市,截至今年底,可为驻军提供社会化保障住房近3000套。
从三类基地看双拥发力点
关键词:规模效应
提起两年前到企业上班,退役士兵、现任大亚湾核电集团阳江核电站技术主管的李忠感慨不已,他凭借所学制冷与电工专业,不到两个月就崭露头角,当年底获提拔重用。李忠特别感谢韶关机电技工学校,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给了他底气,也增强了自信。
从2006年起,广东率先对城乡退役士兵免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当年确定了93所国家级或省级重点技工院校提供培训。它们拥有一个让同类院校眼热的名称: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广东辐射开来的这一举措,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
无独有偶。这种规模效应,同样体现在另外两类基地的运行中:一个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基地,一个是科技拥军示范基地。
这10年,新型工业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双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3批培育和认定了19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2011年7月,福建省举行科技拥军示范基地命名大会,福州大学等5个科技拥军示范基地获授牌匾。而在江西,短短数年间,53个科技拥军基地为驻军培养了千余名信息化人才,近百项民用技术成功运用于部队建设。
从最初只有几家到如今遍地开花,3类基地展示了双拥工作规模化的时代特色。
10年来,军民之间“点对点”扶贫帮困、“家门口”互帮互助,逐渐被统筹协调、规模效应所取代。军民齐心协力,办大事有招数,办喜事动真情,办难事不退缩。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中国军队在抢险救灾中成建制大规模用兵,救群众于危难,续写了非战争军事行动传奇,被外电誉为“不可复制的军队”。
参建“国”字号工程,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全军和武警部队以专业工程部队为主,集中援建了三峡水利枢纽、兰成渝输油管线、上海洋山深水港、大庆石油管线改造等1000余项重点工程。
从三种模式看双拥新走向
关键词:主题主线
今年7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的第二天,驻上海某部海防营“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小组”10多名官兵,赶到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邓三村,与村民一起学习讨论讲话精神。结对5年来,海防营被上海警备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邓三村也捧回了“上海市五好村党组织”“浦东新区一级党支部”等奖牌。
“同学创新理论、同树文明新风、同建和谐平安”——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与上海警备区发起的军民“三同”活动,开始于2008年底,持续保持旺盛活力,充满蓬勃生机。
今年7月下旬,空军召开“三互”活动示范点经验交流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11名代表,共同盘点深化开展“三互”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营乡党委共促、连村支部共建、军地党员结对”——从2009年起,空军驻新疆部队率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与驻地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互学、互帮、互助“三互”活动。
“三同”与“三互”,这一东一西两种不同形式的探索,有着同样显著的效果:组织建设有进步,生产建设有发展,战斗力水平有提高。
这10年,双拥工作每一项引人注目的创新发展,都建立在一个根本前提下:军民共同携手,始终确保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
体现主题主线,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一种自觉追求。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军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双拥共建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显著特点。
党中央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后,沈阳军区及时提出双拥向“双支”拓展:军队拥政爱民积极支持和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贡献;地方拥军优属大力支持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提供保障。东北三省及所辖36个市(地、州)、近300个县区相继出台工作意见和五年规划。短短3年间,部队出动官兵100多万人次、车辆机械数十万台次参加和支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同”“三互”“双支”各尽其力,3种模式给人以启示: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融入新内容,拓展新形式,探索新载体,双拥工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就能产生巨大效益。
10年来,与我们党对国家总体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升华相适应,我军服务人民的理念不断升华,军政军民团结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从抢险救灾到日常帮建,服务人民的思想日益牢固;从扶贫攻坚到重点工程建设,服务人民的行动一脉相承;从捐资助学到援建“八一爱民学校”,服务人民的真情源远流长……(记者 董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