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北平原到江南山区,从皖西老区到皖东大地,1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产发展了,负担减轻了,农民富了。但这种富还是比较脆弱的,经不起风浪,尤其是生灾害病,就可能使一些刚刚富起来的家庭返贫致贫。因此,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亟待解决。
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交汇点,处于各种矛盾和利益调整的聚焦点,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事关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2009年,全国开启新一轮医改的大幕,安徽又一次成为“先锋”……
2010年1月1日,在岳西县莲云乡卫生院,小患者金正波的母亲看到医生开出的处方笺,分外惊喜。原来,同一位医生接诊,同样的处方、同样的用药,一天前是19.10元,现在只有7.47元,下降61%。同一天,在庐江县金牛镇,因心脏病住进镇中心卫生院的村民左申兰,同样的药,头一天花去126元,当天只需33元。
变化得益于当天在全省32个县(市、区)537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实施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
长期以来,在“以药养医”机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药品加成。一份调查材料显示,改革前,乡镇卫生院药品加成比例普遍在60%以上、村卫生室在80%以上,相当一部分医院的加成比例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67%以上。
受利益驱使,医务人员倾向于多开药、开高价药,从而实现加成收入的最大化,使患者花了很多不该花的冤枉钱,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以药养医”像一只巨大“推手”,使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形成了利益链,生产、经销和使用高价药,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更加突出。
为彻底切断“以药养医”的利益链,安徽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32个试点县(市、区)对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和172种省补充药品,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推进改革篇·改革迸发崛起动力](./W020180412593517799252.jpg)
切断了利益链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缺口如何填补、填补多少?这个难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追根溯源,原因之一在于公共财政长期投入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偏失。因此,改革就不能局限于药品价格的降低和购销方式的简单改变,而应立足于从体制机制上深化配套,进行深层次改革、全方位再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以回归“公益”为目的、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的医改“路线图”,初露端倪。
据安徽省医改办负责人介绍,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共涉及五项内容: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将政府主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职责定位于“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四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改变“以药养医”,实行零差率销售;五是推进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
实施这些改革之后,乡镇卫生院呈现“五降一升”:次均门诊费下降13.6%,次均门诊药品费下降22%,次均住院费下降13.7%,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20%;住院人数下降30%,门诊人次上升21.3%。
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得到大幅提升。对此,当涂县黄池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宗朝阳感触非常深:“以前,我们医院尿常规只能手工做,现在有了分析仪。以前全院只有一台电脑,现在医务人员人手一台。 ”
甚至最基层的村卫生室,也开始“鸟枪换炮”。几年前,芜湖县陶辛镇陶辛村卫生室,类似简易私人诊所;现在是6间诊室分开,配备了电脑、冰箱、空调、氧气、急救设备、紫外线消毒设备。 “这些全部是政府投入。现在的就医环境,比几年前条件最好的乡镇卫生院还要好。 ”承友明医生欣喜地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公益性,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医生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用“三个回归”来概括安徽医改带来的变化。
2011年4月,安徽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药物全覆盖”,惠及全省6800多万城乡居民。
然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层医改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人担心医改“迷路”,甚至有人担心走“回头路”。
2011年下半年,安徽全面开展医改“回头看”。 “回头看”的结果,是形成了被称为基层医改政策的“新30条”,从完善机制、提升能力、规范运作、筑牢网底等4个方面,为巩固和深化医改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在全国医改的五项改革中,安徽已基本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前四项改革,第五项改革即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医改三年,安徽公开选拔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1629人。全省1262个乡镇卫生院,共核定编制57330名,较改革前增加近3万名。分流了2.1万多无资格、无职称、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充实了1万多名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到87.2%。 98.2%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兑现了绩效工资,在岗人员平均收入提高32.2%。各级财政拨款增长2倍以上,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
安徽医改模式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认为:“安徽省从源头出发,通过综合改革,从根本上破除以药养医的老制度,建立公益性的新制度,扭转医务人员激励机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突破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全国医改的重要突破口。 ”
文化与经济,向来就是相伴而生的。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丰富资源和市场空间,文化繁荣又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软实力。
“安徽的崛起,必然包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崛起;建设美好安徽,必须强化以文化为灵魂的精神支撑。 ”安徽决策层深刻认识到,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强文化建设是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
走进安徽教育出版社,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大幅橙色“e”标识的办公区域,那是教育社旗下网络公司于去年重磅推出的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服务平台——“时代e博”。
“时代e博”上线运营仅几个月,就在主动推送服务、数字内容分销、主题数字阅读、机构社区推广等应用上表现卓越,签署的合作出版机构达近百家,与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多家版权机构达成数字版权合作意向,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文在线等数字运营机构开展多项业务合作。
“要是在以前,这是很难想象的,是改制带来了变化。 ”安徽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阮怀伟深有感触地说。改制前,阮怀伟在安徽科技出版社负责销售工作。 “那时是事业单位,面对市场,心态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没什么压力。 ”
2005年底,“改制”这个听上去还很陌生的词,突然进入阮怀伟的生活。很快,安徽出版集团成立,安徽科技社等11家出版社整体转企改制。阮怀伟和其他人一样签订了劳动合同,从一名事业人彻底变成了企业人,不仅身份转换,岗位职责、绩效考核、薪酬等都随之转变。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推进改革篇·改革迸发崛起动力](./W020180412593517810604.jpg)
同样是负责销售工作,阮怀伟感觉变化太大了。 “以前,产品形态单一,只与新华书店打交道,我卖书,你买书。现在,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销售不仅要重视渠道和平台建设,更要融入整个行业。市场开拓、创新意识、数字化转型,整天都在脑子里。 ”阮怀伟说,“改制改变了我。就我们集团来说,改制七年,相当于再造五个出版集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