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推进改革篇·改革迸发崛起动力
发布时间: 2012-08-14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8-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安徽文化单位,许多人都有着与阮怀伟大致相同的心态经历。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工作启动,安徽不在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求发展?安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 ”改革,首先从出版发行领域突破。随后,合肥、芜湖、安庆、淮北等市以及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省直演艺院团等单位开始“自主试点”。

  2009年,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省、市、县上下联动,文化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全领域推进……

  到2010年6月底,安徽提前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17个市、105个县(市、区)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15家出版社、84家新华书店、85家电影公司、86家电影院、62家演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工作;报业、出版、发行三个集团推进二次改革,演艺集团、广电集团又相继成立,文化企业龙头阵容形成。

  在2011年和2012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安徽省暨所有省辖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连续两年“满堂红”。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哪里就有新气象。

  “喜迎客,唱欢歌,茶戏楼里无穷乐。宾至如归今古同,黄梅飘香,情深意浓。 ”每晚8点半,合肥市中心城区,一曲黄梅调《喜迎客》拉开了“天仙配”茶戏楼演出的序幕。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省黄梅戏剧院的一个废仓库。听到院团要改制的风声,剧院决定先搞一块试验田,蹚蹚市场的路。戏楼改建需要126万元,剧院将其分成210股,让全体员工自由认购。茶戏楼当年纯利润就达到18.6万元,并让合肥有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档文化场所,很多外地来旅游、出差的客人直呼过瘾。

  庐剧专业出身的演员宋丽,自1987年进入全椒县庐剧团,20年没演过戏。出于对庐剧深深的爱,她一直舍不得离开。 2010年5月,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全椒县将庐剧团与南屏影剧院合并,组建文化传媒演艺公司,让这个一度面临倒闭的剧团重获新生。2011年初,演艺公司开始精心创作编排取材于名著《儒林外史》的大型古装庐剧《匡超人》,宋丽重新登上舞台,出演主角,收入由以前每月几百元增加到2000元左右。 “收入倒在其次,没想到我还能在庐剧舞台上发展,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 ”如今,宋丽兼任演艺公司市场部经理,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剧院成为市场主体,生存的压力变成了竞争的动力。多演多得,优演优酬,不演不得。 ”这是芜湖艺术剧院艺术编导吴洁的真切感受。2006年,芜湖市整合市属4家剧团的全部资源,成立国有独资的芜湖市艺术剧院。 “事转企”,带来的是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论资排辈被打破,演员只要有“真玩意儿”,就能被破格任用,一大批年轻演员脱颖而出。更为可喜的是,艺术创作的参照系由获奖变为市场,剧院开始真正把艺术作品当作产品来打造。改革后,年演出场数和收入额分别是改革前的5倍和20倍。

  “净资产收益率”、“保税仓库”、“业态创新”、“投资回报率”、“净利率”、“资产负债率”……今天,这些经济领域里的专业术语,已经成为文化单位负责人运用娴熟的“日常用语”。

  “新话语体系”的背后,不仅是观念理念之变和体制机制之变,更是文化眼光、文化理想的深刻变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安徽大胆探索,敢闯新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个党报集团的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文化产业跨洋合作的创举”;安徽日报社在全省全面自办发行,创造了党报发行体制改革的“安徽模式”;兼并亳州晚报社,开创省级党报兼并市级党报的先河。

  安徽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集团组建同时完成整体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重组科大创新,成立“时代出版”,又成为我国出版领域第一家真正的主业整体上市企业。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首创“乡村便民店”,大力推进混业经营,“包袱”变成了“财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皖新传媒”整体上市,创造了国有文化企业产权规范转让、国有土地作价出资、跨行业收购出版社等诸多业内第一。

  安徽卫视不仅成为收视覆盖率全国第一的省级卫视,更是唯一一家最先在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实现全面覆盖的省级卫视。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改革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

  从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到俄罗斯印刷市场……世界文化大舞台上,活跃着“文化皖军”的身影。安徽出版集团实现了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投放,在俄罗斯兴建的新时代印刷公司是全国唯一“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旗下华文国际贸易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企业。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项目整体输出到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原创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登陆北美、日本,实现国产动画电视剧登陆日本市场“零”的突破。安徽演艺集团创排的杂技项目,常年热演欧美市场。

  在2009至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中,我省7家文化企业、8个文化项目名列其中,入选的企业和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六、中部地区第一。

  人们印象中“农业大省”、“能源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悄然进入了“动漫大省”的行列。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安徽已经拥有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拥有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布的2011年度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名单中,安徽有8家企业上榜,入选企业数与北京、湖北并列全国第三位。

  文艺百花园精品迭出,徽风皖韵绽放异彩。电影《第一书记》、电视剧《新安家族》、话剧《万世根本》、黄梅戏《雷雨》、舞剧《徽班》……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徽字号精品力作在全国叫响,仅“十一五”期间就有249部文艺作品荣获各类全国性大奖。 “江淮情”大型演出、“中国农民歌会”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百姓喜爱的公共文化品牌。

  “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农闲有学头,生活有奔头。 ”在文化企业“豁出命来往前奔”、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文化馆站、农家书屋建设被纳入“民生工程”;省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60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

  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过去外界大都只知道历史上的安徽文化名人。文化改革发展使这种状况得到了近乎颠覆性的改观。

  “‘安徽现象’其实就是‘一把手工程’”。省文改办负责人介绍,安徽主动与试点地区同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每年都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进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产业被列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被置于全省的层面,认真对待,及时解决。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像支持工业、农业一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像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一样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像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一样扶持、培育文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文化发展环境。

  可以说,没有省委、省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上的“一把手工程”,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安徽现象”。

  除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多重政策保障是缔造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不可或缺因素。

  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安徽就结合实际,在社保、土地、税收等多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 2006-2009年四年间,为转制文化企业减免税收近10亿元。从2009年起,每年又拿出1亿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5年不变。此外,还从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上为文化体制改革助力。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再次吹响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今年5月,一个被称做“1+6”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出台。这个囊括了产业发展、公共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基地、财税和金融扶持的系列文件,其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一个徽风皖韵的文化强省正悄然崛起……(安徽日报特别报道组 执笔:记者李友国、陈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