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黑龙江篇
发布时间: 2012-08-16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8-16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破“原字号”瓶颈 将资源转化为资本

  资源大省黑龙江曾因煤炭、石油、木材、粮食等“原字号”产品产业链短一直“挺不起腰杆”。

  如何化资源为资本?黑龙江省通过大上产业项目,发挥比较优势,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冲破“原字号”瓶颈,破解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初级化、产业低端等难题。

  2011年,大庆非油经济首次超过油经济。20年来,大庆抓住原油产量的黄金期,产业结构打破“一油独大”的格局,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转型。“十二五”期间,大庆市将着力打造农牧加工、新型材料等10个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和石油开发等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集群产业。

  作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黑龙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十大产业”谋划,推进了高速铁路设备、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石墨深加工、电子新材料、物联网等10多个优势新兴产业链,重点推进以硅基光伏、高档石墨为主的新材料,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16个重点产业项目为主的新能源制造产业发展。使传统工业“脱胎换骨”,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在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云谷国际数据城,总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的国裕集团,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级第三方数据中心。按国裕集团总裁牟维波的预算,二期建成后,这里将实现50亿元的GDP增量,而随着与微软、惠普等国际大牌签约合作,将实现产值150亿元的产业集群。

  2011年10月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一份研究报告表明,黑龙江省工业发展质量指数在全国排名第8位,这其中新兴产业功不可没。

  特色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手笔部署。全省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

  曾经的马架子、地窨子,变成幢幢高楼、栋栋别墅;曾经的泥泞小道,被高等级路面替代,一派车水马龙;曾经环境脏乱、杂草丛生的居住区域,已是绿草茵茵、鲜花吐芳。垦区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设施将达2600万平方米,相当于前60年建筑总量的75%,各项主要指标均超过了大中城市,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80%,刷新了全国的提速纪录,垦区城镇化率实现三年提高23个百分点的大跨越,强力支撑了垦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土地大开发。

  林区“三年会战”,森工人由城镇化建设的“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乃至“领头雁”。每年开发几十平方公里、改造建设上千万平方米的棚户住宅,普遍做到当年拆迁、当年施工、当年入住,对此很多建筑行业的大牌专家和资深企业惊叹不已。

  旅游名镇风生水起。神秘的北极光、刺激的高山滑雪、美味的抚远淡水鱼、惬意的温泉疗养……黑龙江特色旅游名镇成为龙江旅游的代名词。

  黑龙江先后确定重点建设14个省级旅游名镇,两年完成投资67亿元,开工建设278个项目,72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镜泊湖、北极村、连环湖、黑瞎子岛、海林农场等5个名镇现已初具规模对外开放。在一省之内集中打造旅游名镇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品位之高,国内外罕见。

  建设旅游名镇,做大旅游产业,切实做到了发展地方经济,富裕人民群众。“神州北极”——漠河北极村,旅游由夏季一季火爆向冬夏秋三季火爆转变,旺季各地飞往漠河的航班增至7班依然“一票难求”。滑雪胜地——亚布力镇依托亚布力旅游滑雪度假区,滑雪旺季每天流动人口近万,经由亚布力镇始发客运车辆600台次,夏秋季旅游升温迅速,全镇3000多人从事旅游产业,带动从事运输、餐饮、商贸、公共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人员达到1.5万人。

  黑龙江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创造出历史性“巨变”:生产总值增幅节节高,10项重要指标位次前移,多条战线和城市经济大跃升。

  黑龙江出现的跨越发展,不仅使本省3800多万人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它为全国每年提供了超千亿斤粮食的食品安全,1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的生态安全,4000万吨石油的能源安全和确保近3000公里边境线的国防安全。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11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96元,比2006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1元,比2006年增长1.1倍,进入全国前十名行列。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一帮一”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大幅减少。

  三年大决战 龙江大地铺出幸福路

  2007年末,黑龙江省高速公路仅有1044公里,在全国排名第21位。

  2011年,黑龙江高速公路建设超4000公里,是过去20年建设的总和,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12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黑龙江的公路建设者们在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龙江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年决战。

  三年建3000公里高速公路

  黑龙江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这片广袤的黑土地要想加快融入国家经济大循环,必须依靠畅通的交通网络支撑。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举全省之力,决战三年加快公路建设,彻底打破交通瓶颈。

  “三年建设3000公里高速公路,在全国也没有先例。对龙江公路建设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志杰说。

  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将三年规划项目6.3亿立方米的土石方砌成1米见方的土墙,足足可绕地球16圈;桥梁累计全长约230公里,相当于从哈尔滨到长春的里程;建设3000多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厦门……

  而曾创造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的龙江人用苦干和实干将理想变为现实,将天堑变为通途。

  省委书记吉炳轩先后23次到公路建设一线调研指导慰问,激励鼓舞公路建设者坚定决战的信心。

  省长王宪魁到龙江工作后,专题听取的第一个部门汇报就是公路三年决战汇报。

  省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全省13个市(地)和沿线76个县(市、区)以及相关农林场党政领导与3.9万农户全面对接;公路沿线仅4个月便完成1.69万公顷的征地、2990公顷的林地采伐任务,迁移电力铁塔1005座、电力线杆1.03万根、光缆5043公里。

  为了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种难题,省交通运输厅领导把办公室搬到了车上,搬到了工地上,有的时候日行千里,中午的饭下午吃,晚上的饭半夜吃,三年累计行程12万公里。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一切为了三年决战,一切围绕三年决战,一切服从服务于三年决战,一条心,一股劲。

  富绥大桥工程指挥王牧,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大桥建设中。大桥开工的时候,他的女儿失踪了40多天,他都没有亲自去寻找,只是把那份父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他说,大桥也是我的孩子。

  1200多个日日夜夜,公路建设者们用真情、智慧、汗水取得了三年决战前所未有的突破。2008年,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图上只有短短5条红线,仅有1044公里;2011年底,20余条红线打通了黑土地的血脉,里程突破4000公里。

  1260亿,拉动龙江经济快速跑

  三年决战公路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多,时间之集中,在这块黑土地上前所未有,对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据测算,三年决战总投资达1100亿元的公路建设,大约需要使用沥青120万吨、水泥3000万吨、钢材80万吨,将直接拉动全省GDP增长1260亿元,提供直接、间接就业机会400余万个。这仅仅只是数字上的量化,公路建设对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真实的拉动作用则难以用数字计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蔓延,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然而,黑龙江建龙钢铁公司的生产车间呈现的却是另一派场面:焊花飞溅,热浪滚滚,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螺纹钢。总经理张玉才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原本经营十分困难。而八条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首批采购钢材就超过10万吨,预付货款4.3亿元,这批订单如雪中送炭,帮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成为国内率先实现盈利的少数钢铁企业之一。”同样,在西林钢铁集团,一条条闲置的生产线启动起来。据经销公司副经理雷明君介绍,公路建设让企业销售“淡季不淡”。不论是钢材生产企业,还是大中型水泥生产企业和其他上下游相关产业,都被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的投资“温暖”着,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寒流。

  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已交付使用的鹤大高速公路、绥牡高速公路、宁复高速公路极大地改善了牡丹江的经济环境,促进了工业园区和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