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拥有千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汉口就成为“四大名镇”之一。洋务运动时,“汉阳造”名满全国;辛亥首义,终结帝制,奠定武汉“敢为天下先”的历史地位;大革命时期,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大武汉”的呼声响彻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批重点项目布局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昔日的辉煌,积淀在武汉的历史中,也镌刻在武汉人的记忆里,成就了武汉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成就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面对“中部崛起”的历史发展机遇,武汉积极利用科教、区位、交通等优势促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
“城市是大学进步的助推器,大学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说:“学校要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为武汉腾飞输送一流人才。”
武汉科教水平居全国第三,拥有两院院士59名,科研机构100个,高等院校85所;在校大学生118万人,居全国城市之首,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重点科研基地。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是依托武汉高校科研资源的典范,是中部地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基地和人才中心,加速了高校科研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目前已培育出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2011年,武汉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5亿元,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51项,专利申请21879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07.5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49.90亿元,逐步实现“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的华丽转身。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武汉建立了光谷金融港,为企业提供金融后台服务、金融容灾备份功能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项目,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与市场竞争优势,优化武汉的投资环境。
7月23日,东湖高新区“新三板”扩容试点获国家批准,武汉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批金融改革试点,这也是继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成立后,武汉金融创新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武汉地理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活”之说,武汉一直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武汉的经济物流发展,正在呼唤现代高速运输网络时代的到来。
7月26日,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开工建设,拉开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门户机场的序幕;8月1日,阳逻港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试点港,“长江大通关”正在形成;8月9日,武汉启动地铁延伸至天河机场的规划,到2015年,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T3)与地铁同时投入使用,构成空港、地铁、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
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国、全市的高速“大交通”正在形成,推进从“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并用“长江大通关”带来“武汉大物流”的发展,使武汉的经济腹地从中部地区扩大到中西部、中南部及各地。与此同时,加快全国贸易中心、会展中心的建设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助推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
“从每个武汉人做起,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建设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共同复兴‘大武汉’。”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我们将积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实现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成为国家创新、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的中心。” (光明日报记者夏 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 舒)
构筑“湖北精神高地” 助推跨越发展
“在传统党报中注入现代元素,改版后的《湖北日报》焕发了第二春。”《湖北日报》成功改版半年来,不仅办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还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2001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目前,集团已成为一家以党报为核心,拥有10报10刊3网站和1家出版社、8个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在湖北全省17个市州均建有分社或记者站,在北京、上海、广州设有办事处,形成了集报纸、期刊、新媒体、图书出版、户外广告、地产、金融等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发展格局。
子报子刊中,《特别关注》杂志发行量400万份、《前卫》杂志月发行量超120万份、《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超130万份……作为外界了解湖北的重要信息窗口,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每天原创新闻信息汉字100万字以上。
坚定不移做强主报
今年元旦,湖北日报以“党报品质、时代气息、湖北特色、大报风范”为指导思想进行改扩版。
改扩版后的湖北日报按内容集成十大版块,版面由每周80个增加到96个,报纸实行总编辑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北日报的发行量已达46万多份,居全国省级党报前3位。
围绕湖北省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等重大主题宣传,湖北日报坚持创意策划为先,推出系列专栏专题专刊,形成强大舆论力量。
湖北日报深入开展“走转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员建立基层联系点210多个,“记者走基层”专栏今年刊稿近600篇,每天都有记者来自最基层的鲜活新闻。
“华中农大贵州支教10年踏访”大型系列报道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走转改’活动越来越深入,产生的新闻作品越来越感人。湖北日报关于华中农大大学生接力支教活动的报道,是‘走转改’活动中产生的优秀新闻作品,宣传了新时期雷锋精神,弘扬了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媒体采编人员‘走转改’的收获与提高。湖北日报用‘走转改’的精神组织实施典型报道,用鲜活、感人的报道引领舆论,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精神和专业素养。”
坚定不移做大子报
今年2月21日,楚天都市报以“权威、重大、深度、及时、贴近”为主旨实施了新一轮改版。改版前,在武汉零售市场的平均占有率为34%左右,目前已上涨至36.5%以上。版面广告刊发价平均拉高10%。
通过改版,放大了特色,初步实现了内容的差异呈现。通过改版,彰显了深度,放低了身段,强化了关切民生的调查类报道,强化了贴近性和服务性。
楚天金报和楚天都市报同时进行新一轮改版,进一步打造报纸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金报以“民生、财经、时尚、娱乐、情感”为取向,强化新闻的个性、柔性、服务、情趣、耐嚼。
楚天金报在封面版头条新闻和倒头新闻选择中,更侧重民生新闻、情感新闻,体现贴近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城事”板块推出“为你点金”、“帮你采集”、“替你打听”、“代你跑腿”,重点打造四个专版为“您”服务,将民生服务做透做足。
近年来,集团各媒体报道的“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信义兄弟、韧书记严大平、山区教师汪金权、罗田英雄父子、志愿者赵小亭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感动荆楚,成为文明新风的代表,为宣传“湖北群星”,构建湖北精神高地,助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领头羊作用。
坚定不移推进双跨越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按照“一主两翼,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产业发展。一主即发展报业,两翼即发展期刊和网络媒体。
定位于“成熟男性的读者文摘”——《特别关注》近几年快速走红,风行荆楚大地,创刊当年发行18万份。随后,《特别关注》迅速打开市场,发行量连年翻番。2005年6月,《特别关注》一举跨入百万大刊行列,创造了中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被誉为“21世纪中国期刊市场跃出的一匹黑马”。《特别关注》还先后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等40多项荣誉,2011年人均创利115万元,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在中国纸质媒体中堪称奇迹。
去年,《前卫》杂志也跨进百万大刊行列。《爱你》、《城市情报》、《大武汉》、《家庭保健》等势头看好。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中国和平出版社共同投资成立的图书文化公司——特别书局,成立当年就实现赢利。
荆楚网实现裂变式发展,承办省政府门户网站,诞生湖北首家第五媒体“手机报”;腾讯·大楚网拥有200多万独立IP地址,入围中国新媒体30强。 (光明日报记者夏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