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江淮 好人安徽
“中国好人”是新时代美德新风的代表、精神文明的标杆。
自2008年“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开始以来,全国共涌现出4284名“中国好人”。其中,安徽的上榜人数达564名,不仅成为入选“中国好人榜”人数最多的省份,而且在连续4年评选中,均名列第一。
神州处处,从不乏好人善举。“德善江淮好人安徽!”唱响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安徽大地,发现善行、善待好人、争做好人,已经成为人心所向、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成为江淮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百姓心声·“医改后,听到的多是感谢话”
合肥市长丰县朱巷镇卫生院院长耿广江:
这十年里,随着新农合和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到位,我们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感受最直观:过去经常被群众埋怨,而现在听到的多是感谢的话。就像前几天刚出院的梁圩村的梁老汉,在镇卫生院完成了食道癌手术,医疗费新农合报销一万多元,自己只出6000多元。老人出院时一脸的高兴,不仅因为在家门口就能瞧好病,而且切身体会到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的好处。
说起10年前我们朱巷卫生院,由于缺投入、缺人才、缺技术,设施破烂不堪,濒于倒闭,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院能有今天,一靠新农合制度的推行,二靠基层医改降低了群众的就医费用,三靠国家对卫生院的大笔投入。这十年,卫生院盖起了6层住院大楼,开设了100张床位,每天门诊量超过200人次。卫生院添置了螺旋CT、电子胃镜、碎石机、动态心电图仪等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能够开展多种四类复杂手术。卫生院还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技术帮扶关系,一院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梁老汉的食道癌手术就是在城里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
我们卫生院服务人群覆盖着周边多个乡镇的约12万人口,每年仅在这里住院治疗的患者就超过2000人。由于新农合管理机构制定了鼓励在当地医疗机构就医的差别报销政策,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了一定的医疗服务能力,当地群众生病求医,选择卫生院的越来越多,应该说现在农民在家门口就获得了较好的医疗服务。
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成为“安徽崛起”动力源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实现财政收入998.3亿元,增长11.5%。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今年前6个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再次交出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两位数的漂亮“成绩单”。此间经济界人士评价,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让皖江城市带成为“安徽崛起”稳定、持续的动力源。
皖江城市带包括安徽省长江流域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九个市,共59个县(市、区),是2010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探索合理产业转移模式、示范中西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确立了“建设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安徽省委省政府以“承接”作主题、“转移”为核心,“示范“为目标,按照“产业实力雄厚、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要求,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合作承接、主动承接、创新承接、联动承接、集约承接和完整承接,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
由于规划科学、产业基础雄厚、政策环境良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当年就受到业界青睐。2010年,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6.2%和72.5%。平板显示、LED光电照明、新型装备制造、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而到2011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8495.1亿元,增长27.3%。示范区内汽车、装备、非金属材料、家电、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投资增幅明显加快,约占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55%,高出2009年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合芜蚌”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支撑“安徽崛起”
7月28日,作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标志性成果,由安徽省与中科院合作,合肥市与中国科大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内开工建设;而稍早前,“合芜蚌”试验区与中关村示范区在北京签署协议,携手进行战略合作……作为被赋予先行先试权限、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国家层面试验区,“合芜蚌”经过3年多的建设已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安徽崛起”的新支点。
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芜湖、蚌埠则分别是长江、淮河两个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10月,安徽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把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拓展到芜湖、蚌埠,出台系列政策全面推进自主创新。2009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去年,国务院又批准试验区享受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同等政策,对区内企业员工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
在试验区建设中,安徽致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政策创新为先导,激活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要素。实施了创新型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优化等“六大工程”。配套实施了推进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活创新要素。
据统计,国土面积占全省14.1%、人口占18.7%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造了全省三成以上的GDP;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64.1%和58.7%;产学研项目超过半数,获授权发明专利占全省72.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的91.0%,引进科技成果数占全省71.4%,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占全省66.7%;引进高端人才占全省80.3%。
更为可喜的是,试验区建设有效引领了全省自主创新和加速崛起。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总量在全国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较“十五”末增长4.8倍。
秀美江淮,“皖”如仙境!——我心中的家乡安徽
当代中国的一大变化,就是许多人不再安土重迁,不再把背井离乡看作悲苦之事。相反,走南闯北,东奔西跑,以至经常在空中飞来飞去,成为不少人的生存常态。即便满头银发的退休老人,多半也不甘于仅仅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四处走走看看,出市出省乃至出国旅游者数不胜数。外出,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
我生性好静不好动,但由于工作和爱好关系,每年外出虽不频繁,却也不在少数。或出国访学、或参加会议、或课题调研、或寻访古物。每去陌生的地方,往往都会被问到:“您从哪里来?”或“您府上是哪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在我无数次重复回答中,也有几则动人心怀的佳话。
1994年,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我先后在英国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半年有余。一次与一位长得挺帅气的英国小伙子聊天,他说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去过中国不少地方,并问我来自中国哪里。“安徽”,我边说边把这两个字一笔一画地写给他看。他思忖了一会儿,面带些许愧色道:“真遗憾,没去过您的家乡安徽。我去过北京、上海、西安、黄山、九华山……”“Stop!Stop!”我大声打断他的话:“黄山、九华山就在安徽——我的家乡!”他瞪着惊异的眼睛,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说:游览过世界上许多风景名胜,黄山是最神奇、最美的山。我附和道,您的话中国大旅行家徐霞客早就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多年来,四面八方的朋友到安徽,往往必不可少的行程就是上黄山,而每位与黄山有过亲密接触者,都会惊叹她的雄奇和壮美,连呼“不虚此行”。作为安徽人,我常在心中感谢造物主的眷顾,把集天下美景的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圣地齐云山,还有美丽丰饶的巢湖等等,都镶嵌在江淮大地上。难怪人们赞叹:秀美江淮,“皖”如仙境!
约20年前,因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朱光潜与中西文化》,曾去北京大学查资料。到哲学系美学教研室拜访叶朗先生,他听说我来自安徽,张口就说:你们安徽与北大关系可不一般,北大三位闻名全国的大美学家,朱光潜是安徽桐城人,邓以蛰(两弹元勋邓稼先之父)是安徽怀宁人,宗白华出生在安庆,母亲是桐城方家人。我说我研究朱光潜先生,除了他美学思想的学术价值和重大影响外,很重要原因就是想表达对同乡先贤的崇敬之情。叶朗先生接过话茬:你们安徽乡贤,像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曾做过北大文科学长的安庆人陈独秀,白话文和白话诗的倡行者、曾是北大文学院院长的绩溪人胡适,都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人物。在场的另一位教授插话:陈独秀、胡适、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等,是安徽引以为豪、北大也引以为豪并在校史上浓墨重彩的大师。叶朗先生讲得兴起,接着道:北大创立也与安徽人密切相关,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是武英殿大学士安徽寿县人孙家鼐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是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京师大学堂教习兼清史馆总纂马其昶也是桐城人,他们在晚清和近代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都值得好好研究。听了这话,我有点兴奋、有点自豪,又仿佛芒刺在背,忐忑不安。前贤伟业,高山仰止,何以弘扬,自当奋蹄。
这几年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主持编撰《安徽文学通史》。干好这份不易干好的活儿,自然要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我们全国地方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每年在不同省市轮流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利用这机会,我曾在山东、福建的会上向多位所长请益。大家交流发现,不同省市文学史(或文化史)起始时间和重点颇有差异,有的如福建、湖南、浙江、广西等只能从唐代乃至宋代开笔,有的如广东、云南、上海等主要在明清及近代着墨,也有的如河南、陕西等早期和中期辉煌,明清及近代则相对逊色。安徽可不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数千年演进过程中,可谓峰峦迭出,代有高潮。从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兼文学家老子,到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创者庄子;从汉代第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到曹操、曹丕、曹植推动“建安文学”繁盛;从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大诗人张籍,到深刻反映人民苦难的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从宋代诗风开拓者梅尧臣,到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词人张孝祥;从明代极富时誉的大诗人程嘉燧、钱澄之、龚鼎孳,到清代讽刺小说代表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名家辈出的桐城文派……安徽文学在中华文学浩荡奔流的长河中,不同时代总能掀起狂涛巨澜,堪称蔚为壮观。面对如此异彩纷呈的研究对象,我们感到充实,感到大有可为,更感到压力,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外出谈到家乡的故事很多,无法一一道来,但有点突出的感受不得不说。十多年前去外地,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还是在江苏、浙江、山东等邻近省份,别人问到哪里人,我常常不好意思乃至不愿说“安徽人”,说了怕被人瞧不起,因为那时的家乡往往与水灾、贫穷、小保姆等相联系。这些年,藏龙卧虎的安徽如巨人一跃而起,箭步直追,一改发展相对滞后的面貌,江淮大地展现一派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每每外出,别人问来自哪里,自己不再怯于或羞于回答,而是多了许多自信,说起来沉稳而带自豪感。外地人讲到安徽,也时常会竖起大拇指,说安徽发展快、变化大!最近赴北京开会,晚上与几位在京工作的老乡小聚,他们都说:家乡这些年干得好,我们也感到脸上有光,在外面干事更有劲头、更有底气。
听着这话,我脑中忽有一闪念:家乡就是刻有姓名的印章,姓名是爹妈给的难以改变,家乡往往也难以选择,但赋予姓名什么意义、家乡什么形象,全看自己怎样努力辛勤镌刻。“安徽”这枚印章,正像印文寓意一样,“安”表示安宁、安祥,“徽”表示美好、辉耀,在江淮儿女慧心巧手的精雕细琢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呈露一派浑厚朴茂、清新秀雅的神采。
(钱念孙 作者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