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在中国的位置,正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厘定河南的发展路子,就是重新审视中国的未来道路。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求生”的需要,是“逼出来的出路”,更是“谋河南的事,破中国的题”。
建设中原经济区,用河南话讲,叫“一根扁担挑两头”,其内涵却无限大:
一头挑着农业,一头挑着工业;
一头挑着东部老经验,一头挑着中西部新探索;
一头挑着昨天积累的旧矛盾,一头挑着明天的新希望。
这是务实的河南人主动的选择;这是奋进的河南务实的选择。
亮点河南·“天下粮仓”的“金钥匙”
2012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637.2亿斤,实现夏粮生产总产量“十连增”,占全国总产四分之一强。2000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0年全国第一,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过千亿斤大关,由一个温饱不足、粮食调入省份,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转化大省,赢得了“天下粮仓”的美誉。
在河南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农业科技强大的支撑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郑麦9023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1亿亩,增产小麦42亿公斤,2003—2008年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366连续两年刷新河南省优质小麦单产纪录,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近5000万亩,已成为当前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种植品种;郑单958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累计推广4.9亿多亩,增产玉米270多亿公斤,2003年以来连续9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建国以来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
全方位的科技提升,支撑河南粮食高产增产创下一个个历史纪录: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不仅满足了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需求,而且每年调出400亿斤的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光明日报通讯员常 钦
润泽民心的民生水利
2011年10月26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4个社区306户1257名移民顺利入住中牟、荥阳、新郑3个安置点,标志着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16.2万外迁移民搬迁全部完成,也标志着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搬迁目标圆满实现。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顺利搬迁、和谐搬迁、文明搬迁,不仅创造了南水北调工程移民迁安的奇迹,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库移民史上的伟大创举。
南水北调移民的和谐迁安只是河南水利改革发展过程中时刻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在水利建设中,河南一直坚持民生优先,把水利建设投资优先投向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水利领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说。
目前,河南以全国1.42%的水资源量,养活着全国7.7%的人口,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河南省已建成水库2361座,整修加固河道堤防1.6万多公里(不包括黄河堤防),修建蓄滞洪区13处;发展万亩以上灌区255处,机电井保有量129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小水电装机达到36.84万千瓦;年供水能力达到264亿立方米。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31公里河南段建设进展顺利,各项治水兴水成就,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光明日报记者刘先琴 光明日报通讯员 董一鸣
中原好耕田
河南洛阳邙岭之上,有一农民数十年坚持传统耕作。他的责任田里,从不使用化肥农药,甚至对付旱涝,他也有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方法,从不用机器浇灌。别人田里随行就市,啥赚钱种啥,上啥药省事、长得快就上啥,菽麦瓜菜,稍稍打理就发疯抽枝结果。他早出晚归,收获年年均衡,但从不改变,被当地人称作“倔头”。这些年,关于生态生命最基本也最终极的种种问题,终于来到地球人面前,于是,这位农民成了名人,农业、水利、环保、种子各行业纷纷前来,从各自专业总结耕作法、施肥法、保持法等等,媒体更是深访细谈。面对这些,农民茫然、淡然:“种地不是就该这样吗?”
夏止秋至,眼下土地又要奉献新一轮的果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也如期举办,主办方发现,这些年河南文学豫军突起,成绩斐然,五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及诗歌、散文、杂文书籍计1000余部。作为中原作家群创作实力的一种证明,河南作家在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的评奖上,历届都有令人欣慰的收获,表明中原作家群确实是中国文坛一支实力雄厚、阵容整齐的创作队伍,文学豫军已是全国文坛的重要品牌。
不由的,我就想起那位和文学豫军在同一块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兄弟。河南作家张罗展示自己文学书页时,他也该掰玉米晒谷子了吧。和他一样,被中原这方水土滋养着的河南作家,年复一年,不急不躁,老老实实伺弄着一个个方块字,把他们设计成各种文字的方阵,长的、短的、薄的、厚的,阵势形状不同。共同的是,河南作家都在用心灵表达,和邙岭上的农民兄弟一样,种的是真地,打的是真粮。
“人和植物一样,根都在土里。人与土地、与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无法割裂,我一直在探寻土壤和植物的关系。”刚刚出版长篇小说《生命册》,与《羊的门》《城的灯》一起,被称为生命三部曲的作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这样说的背后,是他为这三部作品耗费的20年心血。其间,文坛政坛对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曾经有太多的诱惑,但他始终埋头创作不饰张扬,多次拒绝到大城市、到领导岗位的机会,说自己是个外省作家、“土著作家”,就是写平原,写土地,写人与土地的对话,写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因此,跟乡土作家不一样的是,他除了擅长讲故事,更擅长的是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通过他们的成长过程,反映了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他对中原民性、民心,尤其是底层往上爬的天才和野心家,“吃”得最透,由此挖掘表现中原的文化底蕴,揭示中原文化生态力透纸背。
与此同时,二月河埋头15年,写下三部13卷系列长篇小说。李洱为写《花腔》,在对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的追寻上下了很大功夫。70多岁的作家张一弓,退休后像年轻人一样,凝聚所有的时间精力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阅读姨父》等佳作。田中禾退休以后,用十年的时间静心、凝心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十七岁》。文学评论家孙荪,用几十年的时间跟踪研究李凖,十多年来数易其稿,最终完成了《风中之树——李凖评传》,把对评论的写作当作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对我来说,诚实写作是第一位的。”正是这种写作态度,使青年女作家乔叶佳作不断。《最慢的是活着》获矛盾文学奖,是她由散文转型小说的成功标志。与她同时的五位河南女作家,被称为中原“五牡丹”。这些漂亮智慧的女性,并没有因柔弱放弃勤奋。评论家说,五位河南女作家的创作,如果要找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她们超越性别的韧性写作,使自己的创作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何向阳的文学评论和文化随笔在女性细腻、温暖的笔调下流散出深厚的悲悯情怀。邵丽小说描写“官场”,是对男性作家题材专利的挑战。戴来的小说在中原,是一个异数,她用冷静的笔调、理智的态度写当下生活。女作家认真踏实的写作,为文学豫军增加了一道绮丽优美的风景。
20篇散文随笔,由著名评论家彭学明作序、国画家张文江配图、书法家王鸣毛笔小楷誊写、仿宣纸印刷——这样美不胜收的艺术汇集,竟然出自河南省文联书记吴长忠之手。繁忙的公务中,他怎样发现感悟出生活中的大美,又怎样抽出时间一字一句记下,不得而知,只有读者的赞叹让我们记住艺术的永恒。
正是河南作家这种扎实沉稳的大气象,成就了以往的成绩,也为以后大作品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字由手生,文从心生,收获的季节里,河南作家晾晒着各自的粮食,安然踏实。 (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先琴)
四月,朝圣的故事(外一首)
高金光
大巴一辆,诗人数十
驶入中原四月的花海
洛阳 登封 安阳
龙门 少林 殷墟
诗人们以朝圣者的虔诚和庄严
一一叩拜世界文化遗产
三天,步履跨越三千年
岩石上的雕刻,佛光辉映纹理
呈现大唐年代的繁盛
天地之中的建筑,千态百姿
讲述儒、释、道的源流
废墟下的甲骨,汉字最初的载体
一片惊动了天下
这精神的财富、文明的象征
根在河南 姓名中国 属于世界
理当给予最高的礼遇
现在,诗人们来了
一群特殊的朝圣者
成为报纸头版上的新闻
用耳朵仔细倾听 用铅笔
仔细记录 用眼睛仔细观赏
以《小草在歌唱》闻名的雷抒雁
率领编号2012的中国诗人方阵
让心灵匍匐在了
黄河流经的大地上
甲骨上的文字
传说仓颉造字
果然是传说
真正的仓颉
是殷商时代具有正高职称的一批人
那些甲骨上的文字
成为中国字成熟并成型的见证
象形 会意
最初的造字方法充满智慧
我们天天书写的汉字
它的老前辈如此亲切
堂堂正正的
像中国人的脸
(高金光 作者系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