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时代层出不穷的窃密手段,如今在合肥有了“克星”。 3月30日,覆盖合肥主城区、拥有46个节点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正式开通。
该网具有保障实时语音通信、实时文本通信及文件传输等功能。合肥市从而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
“量子具有不可再分、不可复制的特性,如果在传输中受到干扰就会改变状态,接收方就可以发现。 ”安徽量通公司副总经理冯斯波向记者介绍,量子通信能做到“绝不泄密”,在国际上被视为已知技术中保障信息传输安全的终极手段。
如果说量子通信为信息安全打造了铜墙铁壁,光电色选技术则为食品安全上了一把“放心锁”。
8月16日,记者站在美亚光电研发的光机电一体化的大型智能化颗粒色选机旁,亲眼目睹了神奇的一幕:混杂了黄变、霉变米,以及石子、碎玻璃等杂物的大米从色选机的入口处进去后,颗粒均匀、颜色大小一致的精品大米很快被挑选出来,石子、碎玻璃等杂物以及黄变、霉变大米则一点不剩地被剔除出去!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自主创新篇:科技振翼 安徽起飞](./W020180412597600357430.jpg)
“10多年前,国内的色选机完全依靠进口,价格也十分昂贵。如果不创新,就会永远被别人掐着脖子! ”谈起企业的发展,美亚光电董事长田明十分自豪,“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所有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美亚的色选机占据了国内市场60%以上份额,不光能色选大米、大豆、玉米、芝麻等100多种农副产品,而且还在近红外光、X光领域大显身手:基于近红外光的食物成分分析仪,能对食物中的蛋白质、糖分、淀粉、水分等成分进行分析,还可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基于X光的食品包装检测仪,能发现包装食品中的金属丝、骨头、沙子、玻璃等异物。现在,他们又把创新的灵感扩大到工业和医疗领域,2011年研发出国内首台轮胎自动检测设备;今年初,中国第一台3D口腔CT又在美亚问世,结束了洋品牌全牙CT在国内垄断的历史!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安徽发展之快,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叶蕊芯告诉记者:合肥京东方从2009年4月在一块荒地上破土动工,到正式量产,仅用了18个月时间,创造了业内6代线建设的最快速度。
“你知道生产一台液晶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的成本要占多少吗?”采访中,合肥京东方副总经理张羽的第一个问题就把记者问住了。不过答案更令人吃惊:70%至80%!在京东方生产出大陆第一块液晶显示屏之前,中国的液晶显示屏完全依靠进口,利润基本被外国厂商拿走了。
2010年11月17日,京东方合肥液晶显示器件(TFT-LCD)6代线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改变了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这意味着,国产液晶电视和电脑第一次用上了大尺寸的“中国屏”。
这一天同样意味着,合肥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的梦想,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变为现实。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京东方6代线已拥有120余家国内外知名客户,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
“过去有人说中国的产品‘无心、无魂、没面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芯片是别人的,主要的系统集成是别人的,面板是别人的。 ”在7月份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幽默地说,但前段时间一些专家到合肥调研平板产业后,称赞合肥为中国产品争回了“面子”。
“合肥是唯一一个拥有等离子面板和TFT面板的城市。液晶面板8.5代线建成后,合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面板生产基地。 ”吴存荣表示,解决了液晶电子产品的“面子”问题,合肥正在想办法解决产品“无心”的难题。芯片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合肥参与组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力争改变目前芯片依赖进口的现状。
合肥上去了,有“珠城”之誉的蚌埠同样光彩夺目。华益导电膜玻璃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核心器件产业基地等项目签约落户,台玻集团8万吨电子级玻璃、深圳大富移动通信基站射频器件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 ”蚌埠市歌《美丽珠城》唱道。果然,此地一顶尖高手,已站上国际玻璃行业高地。他就是蚌埠玻璃院院长彭寿。6月7日,在荷兰举行的国际玻璃协会年会上,彭寿正式就任国际玻璃协会主席,从而开创了中国人执该协会牛耳的先河。
一个晶莹剔透的产业在珠城风生水起。彭寿的助手李志铭底气十足地说,他们正瞄准国际前沿做两块新“玻璃”:一块是电变光,属于电子产业;一块是光变电,属于光伏产业。
玻璃是电的绝缘体,但“镀”上一层导电膜,就能让玻璃导电并变成电子显示屏,实现“电变光”。在蚌埠市龙子湖区工业园,中建材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项目工地,一座投资8亿元、占地近200亩的工厂已见雏形。“该项目生产的玻璃基板最薄的只有0.33毫米,比紧紧粘在一起的4张A4纸还薄,将进入世界上最薄玻璃行列! ”李志铭介绍说。目前国内生产超薄显示屏的玻璃基板一直靠进口,该项目将彻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在“光变电”上,蚌埠玻璃院已成功研发出非晶硅薄膜电池玻璃面板,提升了能源转化效率。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转化,使蚌埠玻璃院占据了80%左右的国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和90%左右的用中国技术设计建设的国外玻璃生产线,成为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将达300亿元!
一个国内一流的信息显示产业基地,已经在蚌埠迅速隆起!
短短几年,安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成为行业发展的“先遣队”。2011年,全省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60家,产值4132.1亿元,同比增长62.1%,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迈过千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增长减缓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总产值23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快16.1%。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促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着“江淮硅谷”之称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被赋予践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战略部署的“国家使命”;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产学研结合为安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合肥是全国驰名的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科大、合工大、科学岛等高校、机构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要素完备,科技成果丰硕。借得天时地利,一方热土生机无限。
“山登绝顶我为峰”。 7月28日,中科大合肥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省城开工建设。 10天后,当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创新大道和望江西路交叉口的一期桩基工地时,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近50辆工程车穿梭在工地上,已挖掘出足球场大小面积的深地基。一年后,这座14层高、形似字母“X”、寓意“比翼齐飞”的教学主楼,就将建成投入使用。
围绕着这座标志性建筑,研发双子楼、实验楼、国际交流中心、专家公寓、学生公寓等,一座占地2000亩,承载了诸多发展希望和想象空间的“智城”正在“成长”。
有着“江淮硅谷”之称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被安徽摆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首位,更被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赋予了践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战略部署的“国家使命”: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探索新路。
省长李斌指出,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要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系统特别是中科大的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合芜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公共创新平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科技体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路子。
集聚各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5000人左右,孵化企业超过500家……教学、研发、科研成果孵化、企业经营,将在这里形成“一条龙”,聚合国家、省、市的最优创业政策,形成全球开放的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基地:“江淮硅谷”成为我省推动产学研用的大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