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甘肃:转型跨越建设新陇原
“世界风库”、“世界风口”曾让河西的百姓苦不堪言,在过去的十年里,河西走廊向天要电,借风打造“陆上三峡”,变“风库”为“金库”,甘肃新能源发展风光无限,甘肃转型跨越风光无限……
“靠天喝水,靠地吃饭”是甘南、临夏等地以前生活的写照,在过去的十年里,人饮工程让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哗哗清流,甘泉如醴,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如这清流,滋润着陇原儿女的心田……
丝路驼铃敦煌古梦曾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在过去的十年里,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进而到全线告捷,文艺精品创作势头良好,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成效,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顺应市场完成华丽转身的甘肃文化,向着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阔步前行……
因地制宜,经济开辟新天地
近十年来,甘肃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2011年4月28日,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这既是对金川集团公司的肯定,也是对甘肃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认可和支持。
金川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研发和生产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资源利用水平,成为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头羊。除了传统工业的转型发展外,甘肃决策者的目光还盯紧了常年刮风的河西走廊。
2006年,甘肃省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宏伟设想。经过五年发展,酒泉作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风电装机550万千瓦,光电装机达到20.3万千瓦,风机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千瓦。
按照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甘肃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光电装机将达到200万千瓦,火电及热电装机将达到960万千瓦,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突破500亿元。曾给河西走廊带来深重灾害的大风变成了难得的可再生能源,“风库”正在变成“金库”。
这十年来,甘肃的农业生产也迈上了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至2011年,粮食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14.6万吨,连续八年丰收,确保了粮食安全。
排忧解难,民生迈上新台阶
临夏州积石山县阳洼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阳洼咀,白天晚上惆怅水”。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喝水,卫生没有保障,得痢疾的人很多。在他们心目中,幸福就是喝上一碗“甘甜”自来水。
而如今,阳洼村村民们看着水龙头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时一脸喜悦。近年来,通过实施人饮工程,积石山县15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自2005年以来,甘肃省已累计解决了6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已累计达到1126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25.8%提高到了2010年的51%,并力求在2015年年底,将这一数字提升至88%,届时甘肃农村两千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级财政累计安排153亿元资金,为老百姓解决类似饮水安全工程这样的实事62件,并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前一年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近年来,甘肃省还以每年10%的幅度提升低保标准,着力解决一批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
针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甘肃大地再次吹响扶贫攻坚的号角。今年年初,甘肃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组织40万名干部,以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40余万特困户为帮扶重点。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这种干群帮扶结对,不达小康不脱钩,到2020年,甘肃将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体制改革,文化奏响新乐章
2006年10月,甘肃人民出版社率先实行整体转制,成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拉开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序幕。
随后,出版系统、国有文艺院团、电影公司、兰州电影场、省广播电视等单位的改革陆续开展。2012年5月31日,甘肃省庄严宣布:中央确定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带来动力,改革同时还催生出一大批既有市场、又有品位的精品剧目: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电视剧《老柿子树》荣获全国综合性文艺最高奖项——“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同时荣膺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甘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也不乏大手笔。13000个农家书屋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已开始向20户以下自然村延伸的村村通工程,让甘肃97%的老百姓实现了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对爱戏的甘肃人来说,那是“宁舍一顿饭,不少一场戏”。前些年在偏远农村,想看场大戏可不容易。这几年来,甘肃积极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坚持每年为每个乡镇送一场公益性演出,5年来已经完成22500多场演出,观众达2400多万人次,满足了广大群众看戏的愿望。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加紧步伐,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完善,这些元素汇入甘肃文化脉搏,源源不断地为甘肃文化提供新鲜给养,奏响甘肃文化建设的新乐章。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增速达28%以上,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甘肃文化:厚重的、绚烂的
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坦言:“甘肃省跟发达省份拼经济、拼人才、拼科技,没太多的出路,可以拼的就是资源、特色,还有文化。甘肃是文物的集中点、华夏文明的闪光点,发展文化产业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八千年前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俯拾即是的遗迹昭示着甘肃厚重的历史;从举世瞩目的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到国人心灵读本《读者》,古往今来陇原都孕育着绚烂的文化;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到蜚声中外的舞剧《丝路花雨》,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宝藏。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既是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又是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资源丰度位居全国前列,堪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近年来,甘肃省将文化改革作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打响了文化建设翻身仗。
2001年,《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10)》的出台,唱响了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新旋律,并于2006年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到全省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之中。
2008年,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申报、评审、贴息工作启动,省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贴息资助,至2011年,专项资金已增加到了2000万元,共资助重点项目118个,拉动社会投资13.3亿多元。
今年起,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亿元,同时还筛选储备了近300个重点项目,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计划投资约1000亿元。
不断加大的扶持力度,不仅打造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文艺创作精品,也让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马家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共有20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家单位入选“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还建立起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专家观点·甘肃需建设省域增长极体系
甘肃省社科院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安江林:
从“十五”中后期到“十一五”期间,甘肃迎来了几方面的良好机遇,甘肃省委、省政府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些发展机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十五”期间甘肃经济增长速度为10.7%,“十一五”期间增速达到11.14%,接近全国年均11.2%的增速。进入“十二五”,2011年甘肃经济增长速度为12.5%,显著高于全国9.2%的平均水平。
“十二五”及以后时期,国家将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加大环境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面对机遇,甘肃必须要建设省域增长极体系。要在现有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部建设功能更为强大的经济聚集体,在经济聚集体之间搭建新型的结构关系,形成新型经济体系的雏形、核心和骨架,以此加快新兴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重点突破与整体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与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持续、较快、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新局面。
甘肃要以增长极体系建设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建设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应注重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使之具有快捷转型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优势,有效带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支柱行业应带动工业部门更快实现转型升级,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对第三产业的拉动能力。促进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主轴带的产业结构率先达到合理化、高度化,并以产业链为主要纽带,有效带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增长极体系率先形成技术先进、结构优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发展方式和新经济形态,辐射带动全省的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发展。
亮点甘肃·旅游业正在成为甘肃支柱产业
以丝绸之路、宗教民俗、历史遗迹、红色革命等为主的人文历史资源,以沙漠戈壁、黄河风光、冰川雪峰、丹霞奇观等为主的自然风光资源——甘肃发展旅游业基础得天独厚。
201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甘肃省进一步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完善,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甘南香巴拉、黄河风情、麦积山、崆峒山、黄河石林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同时扩大了旅游产业经营范围,拓宽了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了“行、住、食、游、购、娱”六要素比较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
2011年8月,甘肃省举办了首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首次单月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据统计,去年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8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全省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3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的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延续了去年的火爆场面。
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旅游经济总量要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力争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陇原大地默默耕耘的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带着激情和梦想,跋山涉水,来到西北边陲,支援甘肃建设。
也许你没见过南国农,但你求学的课堂上,每一丝光影,都镌刻着他的名字;也许你不知道何鄂,但她的雕塑却一定吸引过你的目光,震撼过你的心灵;也许你还没去领略敦煌的魅力,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名字,却早已家喻户晓;也许你无法想象王万青策马疾驰抢救病人的情景,但他留在甘南草原的足迹,却足以让你动容;也许你还不熟悉南志标的研究领域,但在清晨,你餐桌上飘香的牛奶里,却有着他付出的辛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