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区域的不同特点,为实现错位发展提供了机遇。经过科学谋划,一市一策,多极带动,错位发展,已经成为陕西省自上而下的共识。
作为陕西的“金腰带”,八百里关中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经济总量占全省62.3%,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
关中天水经济区确定了“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辐射大西北”的发展战略。西咸新区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的要求,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板块为目标,努力做好“谋篇、布局、蓄势”三篇大文章。
陕北,长期以来承载着国家实施煤电东送、油气服务全国等战略重任。立足于推进地区持续发展,陕北在深入实施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不仅成功开发了煤制烯烃一代二代技术,正在进行煤制芳烃中试技术,还成功引进了世界单体最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使得煤炭综合转化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地处秦巴山水之间的陕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富有成效的规划,激活了三大板块的活力,陕西经济面貌随之一变:关中一枝独秀的局面悄然生变,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陕南和陕北在全省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今,三大区域互为依存、竞相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倾力民生建设 幸福陕西见真心
对民生建设的空前重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近年来,陕西省硬性规定每年确保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到5532亿元,是“十五”的3.5倍,占财政支出的7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在陕西历史上成为空前纪录。2011年,陕西省财政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为234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1%。预计到今年底,陕西省财政民生投入累计将超过万亿元。
以西安市为例,近年来,该市以改善民生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好事。
5年来,西安市仅民生支出累计达104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近七成。2012年,财政支出计划451.81亿元,较2011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7.6%。重点增支方向主要锁定在上学、就医、出行、保障性住房、社保、文化基础设施、安全等民生问题上。
从发展经济到各项社会事业,从重点工作的确定到公共财力的安排,西安市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市民构建了一张多方受益的民生网。而今,“大水大绿”工程,“蓝天碧水净化”专项整治工程的实施,使西安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地铁建设项目、缓堵保畅工程、路网建设、农村道路改造使出行更加便捷;“蛋奶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众多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山区学生受益。
在革命老区陕北,从延安的“七个率先”、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和12年免费教育、府谷的大病医疗救助模式,让人们看到了民生建设的温暖和滋润。2011年,陕西省提前一年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到了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达到70%,药价平均下降了46.14%;开发公益性岗位2.6万个,组织就业创业培训18.4万人次,48.3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拿到了生活补助……
与此同时,陕西省还把投资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强基固本的一项重要举措合力而为。
2011年12月8日,该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汉(江)济渭(河)工程全面启动,工程规划将汉江水穿越秦岭调入渭河支流黑河东侧的黄池沟,供水区域涵盖关中核心地区。该工程实施后,关中近1400万人将喝上干净卫生的优质汉江水,支撑约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还将归还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以保障房建设、山区避灾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等民众关切的重大工程为载体,积极推动投资建设。截至6月底,40.58万套保障房全部开建,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已竣工4.59万户,占去年搬迁户的76%以上,今年又新开工6万多户。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38.74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迅猛。
渭河安澜,是关中地区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夙愿。2011年2月,总投资607亿元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拉开序幕。接着,陕西又出台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投资80亿元从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等多方面治理渭河。“我们就是要让渭河两岸的老百姓真正看到生态环境的改变,真正感受到整治后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说。(光明日报记者杨永林 张哲浩)
仪祉精神:中华水利文明之瑰宝
王 锋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治水文明的主要策源地。秦代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其后历代在水利方面各有建树。民国时期,一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以治水为志,效大禹之业,治黄导淮,凿泾引渭,兴修“关中八惠”,为祖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现代水利先驱、著名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仪祉先生1882年出生于渭北旱塬的蒲城县马湖乡,从小目睹乡亲缺水贫瘠之苦,萌生出兴修水利、救民苦难的思想。早年受父辈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其后两渡重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是攻读铁路,期间回乡探亲,正值陕西大旱,国内水利之落后,深深刺痛了先生,遂毅然决然改习水利专业,立志水利救国救民。
1915年,仪祉先生学成回国后,历任陕西水利局局长、西北大学校长、陕西建设厅厅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等职,足迹踏遍祖国南北,不遗余力治理江河湖海,功德泽惠17个省区,为祖国水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1928年—1930年陕西三年大旱惨绝人寰(俗称民国18年年馑),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先生在时局不稳、经费无着的境况下,主持引泾工程,亲自踏勘选线,四处游说筹募资金,在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和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历尽艰辛于1932年建成泾惠渠,成为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水利建设之先河。其后相继规划修建了洛、渭、梅、黑、涝、沣、泔等“关中八惠”,以及陕南的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和陕北的织女渠、定惠渠,共新增灌地336万亩,破解了陕西粮荒问题,把千百万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解救出来。
先生为水利事业奔波辛劳,呕心沥血,置个人生命安危于不顾,积劳成疾,于1938年3月8日英年病逝,按照遗愿安葬在泾阳县社树村泾惠渠畔。国家失栋梁、陕西殒人杰,天地为之举哀,民众自发挥泪送葬,国民政府特令褒扬,其功德圣绩如巍峨高山矗立在人们心中。
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70余载,但他的先进治水理念和诸多主张至今仍在闪光并被应用,由兹凝结形成的仪祉精神,是秦地秦人精神之要义,是中华水利文明之瑰宝。
为传承先进水利文化,缅怀治水先贤,弘扬仪祉精神,顺应群众呼声,经陕西省委、省政府同意,由陕西省水利厅主持修葺仪祉墓园,新修李仪祉纪念馆,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负责承建。此举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亲笔题写馆名,国家水利部和中国水利学会、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专家学者高度赞誉,国内外水利同仁热切关注。纪念馆集中展示以郑国渠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发展史,展现以“关中八惠”为代表的近现代水利发展历程,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憧憬未来水利发展蓝图,普及水利科技知识,是陕西水利发展史的“档案馆”和水利科普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