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金融篇
发布时间: 2012-10-12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12
  字体:(     ) 关闭窗口

  金融:铸就现代经济的核心

  编者按

  10年前,背负巨额不良贷款的中国银行业被外媒认定“技术上已经破产”,如今中国银行业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当之无愧的“明星”,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10年前,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蹒跚起步,而今已实现从小到大、从品种单一到多层次市场格局初具雏形的华丽转变。10年前,外资保险频频叩响中国大门,过惯了“安逸日子”的国有保险公司即将与他们“短兵相接”,而今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保险业整体实力已今非昔比。

  从亚州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从严重资不抵债的风险中走出来,从大而不强的旧有模式中走出来,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10年改革中砥砺奋进,10年金融业铸就辉煌。

  立足市场 涅槃重生

  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开启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幕。这一后来被温家宝总理称为“背水一战”的重要决策使旧体制下积弊良多的中国银行业,翻开脱胎换骨的新一页。

  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改革改善了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资产质量大为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正是有了这样的实力,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银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0.6%,在全球独树一帜。

  历经1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13万亿元,是2003年底的4.1倍;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底的17.8%降至2011年底的1.8%。

  10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着力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和力度。“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从紧;从适度宽松再到稳健,紧扣经济发展脉搏,为经济航舰保驾护航。

  

  金融监管在组织体系、法律框架、运作程序、监管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次贷危机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经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除运用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外,新的调控手段被积极引入,同时更加侧重于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将微观层面的监管机制纳入宏观管理的框架中。

  锐意改革 彰显活力

  10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开放进程有序推进、不断深化,奏响了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10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全面提升。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的营业机构数与资产规模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资银行也顺势而为。2006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的所有机构加起来不过90家;如今,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数量已超过1200家,业务覆盖五大洲的32个国家和地区。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弹性逐步增强,价格向合理均衡水平靠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几年下来,人民币在境外的认可度和可接受程度都大幅提升。在香港,人民币成为继港币和美元之后的第三大货币。

  在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其后,我国开始着手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脚步加快,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不断扩大,定价机制渐趋完善。

  以建立现代农村社区银行为目标,符合条件的农信社被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兼并重组、加快风险处置,全国农村信用社整体上扭转了连续多年亏损的状况。截至2011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占全国的1/3以上,农户贷款占全国的78%,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与金融市场的持续创新,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交易场所梯次化、交易产品多样化、交易机制多元化,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多个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体系。

  服务实体 共生共荣

  10年间,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灾后重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援藏援疆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金融业的大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实施的“惠农通”工程让交通不便的村寨走上了金融服务的“高速路”。“现在我们不出村子也能办理存取款、领取补贴。”指着路边树立的银行自助设备,四川北川县永安镇后庄村村民杨胜德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末,我国提前一年多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目标,累计填补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246个,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信贷资金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小微企业。主要商业银行均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涌现一批以小企业金融业务为特色的商业银行,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全国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8%,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

  在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各个网点,一个名为“可视化排队管理”的监测系统如今已成为减少客户排队等候时间的“秘密武器”——10年过去了,人们切身感受着银行服务的细微改变,而这背后正是中国银行业服务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迁,并由此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光明日报记者 温 源)

  十年耕耘磨砺 银行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果断决策和正确领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改革谋发展,理顺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改善金融服务,有效化解风险,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

  2003年启动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已全部完成,为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历史风险有效化解。中小银行全部完成高风险机构处置工作,进入发展新阶段。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体制改革正在持续推进。通过体制改革,符合现代银行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制衡机制逐步完善。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我国银行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在机构布局上,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现有银行业法人机构3800多家,其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400多家,经营网点不断向县域、基层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全国已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在金融资产配置上,坚持“有扶有控”,加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均连续3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2011年末,西部地区贷款同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3.1个百分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积极稳妥开展金融创新,着力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资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风险抵扣后的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等国际先进管理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

  风险防范是银行业的生命线。10年来,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态不断变化,风险识别和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构建稳健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流程和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质量管理,前瞻性开展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目前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已具备较好基础。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从2002年末的2.2万亿元和23.6%,持续下降到2011年末的4000亿元和1%。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末的6%提高到2011年末的278%。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98%上升到2011年末的12.7%。

  十年的耕耘磨砺,我国银行业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放眼未来,银行业将继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坚守风险底线,深化改革开放,为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和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尚福林 为中国银监会主席)

  十年·数说

  4倍

  人民币存款

  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13.13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54.8万亿元,是10年前的4.17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2002年的17.1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80.9万亿元,是10年的4.7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2年的8.6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34.74万亿元,几乎是10年前的4倍。

  781家村镇银行

  10年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积极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40家,其中村镇银行781家,65%的村镇银行设在中西部地区,四分之三的贷款用于支持农户和小微企业,村镇银行已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生力量。

  2.13个农村金融网点

  据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平均一个营业网点要服务将近2万人。为解决一些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缺位的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网络向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相信在不远的将在,将真正实现“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乡乡有ATM、处处都能办结算”等目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