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静海奏响绿色交响曲
发布时间: 2012-10-16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16
  字体:(     ) 关闭窗口

  采访手记

  在天津县域经济中,静海的“循环经济”闻名遐迩。

  曾经,废旧物资拆解是静海最红火、最赚钱的营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村民们靠刀割、火烧,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可带来的后果是果树栽不活、地下水不能喝。

  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是静海人痛定思痛的抉择。2008年,静海县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

  如今的静海,既有“循环工业”,也发展出“循环农业”。出县城沿静文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十余里,即进入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蓝天下,原野上,10万亩碗口粗的白杨树如士兵列队挺立,规模蔚为壮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设施农业,这里初步形成了林地食用菌、散养家禽和棚室蔬菜、瓜果、花卉观光苗圃等特色优势产业。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和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静海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之作,静海人民在这里看到了“绿色产业”迸发的力量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在天津,人们过去把子牙镇称作“废品镇”,因为这里每家每户都从事废品拆解。虽然生活奔“小康”了,周边环境却也变成了“废品”。自从建起了循环经济产业区,这里又重现了蓝天绿水。

  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小邀铺村村民袁哲中家的几亩果树又到了采摘期。看着枝头缀满的果实,袁大爷整天笑眯眯的。就在几年前,袁大爷曾含着泪亲手砍掉自家的果树。“舍不得也得砍,这片地方烧线烧得土、水、空气都污染啦,果子熟了也卖不掉……”

  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军把袁大爷的经历当做典型事例向记者叙述,言语间流露出对循环经济“子牙模式”的自豪。

  袁大爷所说的“烧线”是指当地的废弃物拆解产业,用火烧、刀割的方式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当时的子牙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小作坊”,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拆解行业占子牙镇经济总量60%以上,已经形成规模。

  “为了使这种粗放型的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将800多个拆旧小作坊整合成80家规模化公司,整体迁入镇政府的工业预留地,组建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魏建军告诉记者,他们严格限定了园区企业的环保门槛:废水、废气全部零排放;废弃物的每一步去向全程监控;企业需引进新设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

  在产业区的展示大厅,陈列着用塑料瓶做成的保鲜膜、用废弃轮胎制成的再生胶粉和炭黑以及一辆经过简单拆解的报废汽车。工作人员介绍说:“这辆报废汽车上的轮胎、发电机、汽车壳、刹车、离合器等部件,全部可以无害回收利用。”在这里,记者深切感受到“垃圾其实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在产业区内驱车采访,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处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一座座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标准厂房,一台台“吃垃圾、吐黄金”的先进设备,这是一个不断延伸着的绿色产业链条。

  “我们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人才、土地资源的支撑,逐步形成了‘循环、生态、智慧、便捷、宜居’的‘子牙模式’。” 魏建军骄傲地说:“这是我们静海人精心打造的成果,是静海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理念的有力证明。”

  印象中,拆旧企业周围往往是烟雾缭绕,子牙环保产业园却是整齐划一的车间厂房、功能先进的拆解设备,络绎不绝的车辆每天运进废旧物资,运出“矿产”……

  在子牙环保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胜达的引领下,记者走进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一进厂区,记者便看到存储区堆满了废旧的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家电。“别小看这堆破烂儿,这可是待开采的‘城市矿山’!”钱胜达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自从国家实行家电补贴后,区内拆解企业的‘货源’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几名工人开着叉车将这些废旧家电送往拆解车间,只见工作人员将这些废家电简单分解后搬上一台大型自动化拆解设备的传送带,经过粉碎、分选、化学提炼、“三废”处理,十几分钟后,设备的几个“出货口”吐出规格齐整的塑料、玻璃、铁、铜等材料。

  钱胜达指着一堆被分解出来的聚氨酯泡沫告诉记者:“像这些拆解出来的‘原料’将被送往我们园区内另一家公司进行深加工处理,最终变成塑料成品销往市场。”

  在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里,每天都在这样魔术般地演绎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奇迹。公司总经理王春林告诉记者:“废弃家电中含有金、银、铜、铝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有巨大的资源再利用价值。当前我国已进入家电报废高峰期,整个市场规模高达上百亿元,这为拆解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内,有160多家像TCL奥博这样的拆解企业。深加工企业也陆续进驻园区,产业链条的逐层延伸构建起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中循环系统”。

  “产业园区每年可拆解150万吨旧家电、线缆等工业废料,为市场提供100万吨铜、铝等金属原料和50万吨再生塑料。”钱胜达说。

  长期干旱的盐碱地怎么突然冒出一大片林地?投资10亿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如何让百姓得到实惠?记者来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一探究竟……

  从静海县城驱车向西北行驶十几公里,便进入了浩瀚的万亩林海。一座座高档设施棚舍和菌业车间掩映其间。

  记者就近钻进一个钢骨架棚舍,只见密密麻麻的菌棒交错排列,厚实的香菇缀满了整个棒头,冯寿云、权淑玲正忙着采摘装箱。她们都是富林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41岁的冯寿云从小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权淑玲17岁那年受伤失去了右手,成家后靠丈夫一人工作支撑整个家庭,日子过得很紧巴。

  2011年初,静海县建设“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在示范区所涉及的4个乡镇16个村街试建“扶贫助残基地”:政府投资两亿元,高标准建设种植、养殖棚舍和配套设施,残疾人不用出一分钱,通过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短短两年间,基地已建设成8个专业合作社,吸纳380多名残疾人就业。

  权淑玲说:“俺们合作社上班的残疾人有50多个。两班儿倒,一个月只上半个月的班。每天除了摘摘蘑菇,就是收拾鸡舍,捡捡鸡蛋啥的。对于俺们这些干惯了农活的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儿。”

  别看权淑玲没右手,干起活儿来真叫麻利:右肘拄着菌棒,左手轻轻一掐,鲜嫩的蘑菇就滚到了筐里。

  权淑玲说:“俺们都是去年4月份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有劳动能力的就到基地上班,按劳取酬。没劳动能力的就等着年底分红。先别说挣得多少,街坊邻居问起,咱也挺直腰板说,上班去!”

  “那收入到底怎么样?”记者追问道。

  冯寿云爽朗地答道:“一年能有两万多元收入,现在手头儿越来越宽裕了——这不,为了方便上班,家里头前两天还特地给俺置了辆‘宝马’呢。”顺着冯寿云的手指望去,一辆宝马牌电动三轮车停靠在树荫下。顿时,棚舍内笑声一片…… (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 刘军 光明日报特约记者 朱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