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静海涌动“绿色波澜”
发布时间: 2012-10-16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津城西南,子牙河畔,有一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清一色的白杨树如士兵般挺立,宽大的叶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欣喜地发现:一座巍峨的“城市矿山”正在平原上崛起,一幅生态农业的蓝图正在大地上展开。这里是静海——一个涌动着“绿色波澜”的静海……

  “宁可GDP暂时掉下来,也要换来绿水蓝天”

  子牙镇曾经是远近有名的“污染区”,村民们靠刀割、火烧,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带来的后果是:果树栽不活、地下水不能喝。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8年,静海县推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委书记孙文魁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就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宁可GDP暂时掉下来,也要换来绿水蓝天!”

  破旧是为了立新。子牙镇将800多个拆旧“小作坊”整合成80家规模化公司,整体迁入镇政府的工业预留地,组建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他们高标准起步,严格限定了园区企业的环保门槛:废水、废气全部零排放;废弃物的每一步去向全程监控;企业需引进新设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

  在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废旧冰箱、电视机、电脑等被一辆辆小叉车送往拆解车间,经工人简单拆分后,搬上传送带,进入大型拆解机器,被拆解成塑料、玻璃、铁、铜等各种再生资源。

  把废弃机电“吃干榨尽”,向“绿色产业”要效益。如今,园区内像TCL奥博这样的拆解企业有150多家。在这些拆解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深加工企业项目也在悄然兴起。这种产业链条的逐层延伸,构建起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系统”。

  废旧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在这里经过处理后,全部变成了资源。目前,园区在零排放、自消化、无污染的前提下,年产40万吨铜。此外,还拆解出20万吨铝、20万吨铁、50万吨橡塑材料……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未来,园区将着力塑造‘循环、生态、便捷、宜居’的循环经济发展‘子牙模式’,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汤桂兰说。

  林海示范区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梁头镇东贾口村的刘大爷种了20多年果树,今年碰到了新鲜事:自家两亩多地果树修剪下来的“烂树枝”竟也成了“宝贝”,被县里的食用菌种繁育基地以每斤近3角钱的价格收购一空。

  静海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武树培告诉记者:“我们把这些树枝粉碎后注入培养液育成菌棒,放置到林地大棚中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生长。一根菌棒从入棚到采摘期结束大概有六七个月时间,可以长出7茬菇,最终变肥返林。”

  静海县运河以西地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2008年,静海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总投资10亿元开始建设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培育生态林业、壮大林下经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这里已是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静海县专门成立了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统筹开发建设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经过4年不懈努力,总占地13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2万多亩,建成林下食用菌两万亩、林下养殖1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平均每亩增收8000元至1万元,年增经济效益2.4亿元,带动了周边52个村2.6万户农民增收致富。静海县台头镇姜家村种植户张起先告诉记者,他这些日子每天采收的1000多斤蘑菇,当天就被采购商买走了,“我的7亩林地,今年能净赚10多万元呢。”

  身在林区放眼望去,一排排碗口粗的杨树如绿浪涌来,满目青翠。据科学测算,目前示范区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00多万吨,释放氧气1300多万吨;区内年降水量也由2003年的400毫米,提高到近两年的500至560毫米——静海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成为津沽大地的生态屏障、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和天然“氧吧”。 (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 刘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