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经济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城镇化篇
发布时间: 2012-10-23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23
  字体:(     ) 关闭窗口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编者按】

  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27%。中国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这么快的城镇化速度,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前所未有。专家评论说,中国城镇化的积极稳妥健康发展,堪称世界奇迹。

    十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城镇化的迅速推开,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市民。

    当全面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当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当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我们看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正在形成。十年,城镇化建设收获的不只是公路、铁路、桥梁里程的增长和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世界奇迹:城镇化率迅速提高

  核心提示:2002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么快的发展速度堪称世界奇迹。城镇化推进的一个显著标志,便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十年来,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优势互补、互促共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描绘一幅城乡一体化阔步前进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自此,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推进。十年来,我国城市不断扩张,城镇不断增多,城乡界限开始不断淡化。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683个建制镇。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是城镇化迅速推进的首要标志。十年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从7万公里增加到10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8.49万公里,仅次于总里程8.5万公里的美国……这样的建设速度被很多国外专家喻为“世界奇迹”。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百姓生活半径不断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十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把重点逐渐转向中西部和广大农村。

  十年前,全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只有133.7万公里;十年后,这个长度增长到353.7万公里,全国97.17%的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

  十年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急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00万人面临饮水困难,而这个十年,中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饮水工程总投入达1786亿元,解决了2.9亿农村居民和26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

  十年间,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在城乡统筹战略带动下,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展开。

  关键词:拉动内需:城镇化蕴含巨大潜力

  核心提示: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十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可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十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这将带动新增投资超过10万亿元。引发的投资增长还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拉动国内的投资需求。

  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拉动内需增长功不可没。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聚集,大大促进了消费的扩张,驱动了内需增长。在十年的时间里,约有两亿多人口从农村走向城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费逐渐占据消费的主导地位,2002年以来,城市消费已经连续数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消费占总体消费比重近70%左右,这种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稳固和加强。

  随着收入的增长和购买能力的显著提高,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而且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更加注重产品附加值,为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伴随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十年前降低1.4和5.8个百分点。

  关键词:补齐短板:住有所居不再是梦

  核心提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2008年至2011年间,我国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超过2300万套,基本建成1200万套以上,新增发放租赁补贴超过400万户。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2008年底,国务院提出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计划2009年到2011年,全国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009年,我国制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计划2009年到2011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2011年,全国计划开工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多万套,实际全年开工1040多万套,规模创历史之最。

  随着保障房建设迅速推进,保障房工程质量、分配管理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同时,我国正加快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房的建设、管理、运营日益走向规范化。随着保障房供应体系加速建设,“住有所居”将不再是梦。

  关键词:公平共享:城乡统筹扎实推进

  核心提示:十年间,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不断推进。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到去年末,我国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84亿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4.73亿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与城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城镇版图的扩大,更是人的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各地着力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国家全面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一系列措施不断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镇化进程。

  

[责任编辑:张璋]

  十年,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一张张社会保障网更加坚实细密,让百姓生活更安稳。

  十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进城农民无后顾之忧。各地高度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截至去年6月底,参加全国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已达6555万人,全国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72万人次,办理跨统筹地区转续医保关系44万人次。保障制度的完善让流动的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

  十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进入高增长期。2011年,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半,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41%,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

  关键词:持续发展:转变方式坚定不移

  核心提示:十年来,中国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将打造“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区域化战略格局,这对缩小东西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差距、加快经济转型意义重大。

  透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的发展,是促使人口转移与集中的动力之源。

  十年来,我国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合理的产业布局,促使人口向优化开发区域及重点开发区域转移,稳步推进城镇化。其中,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国家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原则。

  其中,确定了“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与此同时,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近年来,我国在优化开发区域,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的绩效评价,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指标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出口等指标的评价。

  在重点开发区域,则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内容,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等指标的评价。

  在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强化对农产品保障能力的评价,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主要考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我国正积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方向。

  光明日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 杨 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