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社保篇
发布时间: 2012-09-24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热词·农村低保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战略目标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普遍被调动起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县(市、区)数达到了1791个。2011年,我国推出一系列惠农新政策,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努力做到农村低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热词·养老保险

  2011年7月1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意义重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

  【十年·记忆】

   “‘新农合’救了我们的命”

  “这是我和老伴儿的‘新农合’本儿、‘新农保’本儿,好日子多亏了它们啊……”在河北省迁西县旧城乡郭沟村,65岁的郭艾之老人从家中储物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个小本子,动情地说。

  “如果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可能我和老伴儿真的活不到现在啊。”郭艾之告诉记者,他是迁西县旧城乡的一名普通农民,主要以土地为营生,没多少经济来源。早些时候用拖拉机帮人“拉脚”挣了点钱,再加上工程补偿款,在农村生活还算不错。

  2003年2月,郭艾之患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一家生活的重担全落在老伴儿赵青莲的身上。祸不单行,2008年1月,62岁的赵青莲被诊断为肝炎,此后又演变为肝腹水。从此,医院成为了老两口“第二个家”。

  迁西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康力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国龙医院……一趟趟辗转奔走,一次次心力交瘁,郭艾之的积蓄很快就花得所剩无几。然而,厄运却不断纠缠着这不幸的一家。2009年8月17日,赵青莲突发脑溢血,抢救4天,住院10多天,花费15000元;2010年5月17日,赵青莲又得了病毒性急性阑尾炎,手术抢救3天,花费43000元;2009年至2010年,郭艾之老人因肺病和脑血栓住院花费3000多元……

  “这后来看病,都是借的钱了。能借的都借了,当时真不知道怎么能撑下去!”一边说着,郭艾之老人眼中泛出了泪花。

  十年前前后后,各种医疗费用总计高达十几万元,这对两位老人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们俩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按照规定,在县、市、市级以上医院住院时能报销医疗费用的60%、50%、40%。同时,肝炎符合特殊病种门诊补偿,从2008年至2010年,按照50%的补偿比例,每年封顶补偿3000元。这样,我们看病的花销总共报销了将近5万元。”郭艾之回忆说。

  “真是赶上好社会啦,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如今,我们参加“新农合”,每人只需缴纳30元的参保费,感觉生活真有了保障。”郭艾之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每年都抢着参加“新农合”。

  从2009年开始,老两口又参加了“新农保”,每人每月可领取80元养老金,2010年10月起,养老金又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两人每月就能领220元。

  郭艾之老两口由于治病家里一穷二白,“新农保”的实施,无疑是雪中送炭。“以前吃饭穿衣靠儿子闺女,现在政府给钱买着吃,子女负担也减轻了,我们的日子过的更踏实了。”说到这儿,赵青莲老人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光明日报记者 李 慧)

  【十年·社保大事记】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3年

  养老金开始社会化发放,中央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上《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保障在养老、医疗、工伤等几个重头方面全方位向前推进。

  2004年

  企业年金开始试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发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实行。当年修改的宪法第一次明确将社会保障制度载入条文,同时,中国政府第一次针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发布了白皮书。

  2005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也开始试水。这一年,社保基金也开始大举入市。

  2006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15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加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更大范围的工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视野。

  2007年

  《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在短短几个月内密集出台,宣告了新社保体系几大核心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建设阶段。

  2008年

  残疾人保障法通过并实施,围绕残疾人生活保障的多个政策纷纷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在快速推进,“社保卡全国统一”的提法也初见端倪。

  2009年

  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同年,各地区全部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彻底实现了农民工等流动就业群体跨地区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的公布、《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的通过、全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启动也是社保发展中的亮点。

  2010年

  历经多年审议的社会保险法终于出台,成为当年社保领域最重大的事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在这一年提高到120元/人,参合率超过90%;《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施行,意味着跨地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推进;《工伤保险条例》也得到修订。

  2011年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于7月1日启动,计划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此外,国家也开始了对下一步的社保规划:公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

  (光明日报记者李慧整理)

  记者感言·在探索中成长

  仍旧记得2007年那个夏天。

  江西省西山镇虎庄村下着雨,熊茶莲家放着一个铁盆,接着破旧的屋顶上漏下的雨水。熊茶莲是江西100万农村低保对象之一。这一天,她的大女儿徐敏接到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在采访中问到熊茶莲的心情,她却说,拿到通知书,心里很苦,孩子上高中已经欠了好多债。

  让她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徐敏的高中班主任通知她去领5000元钱。老师告诉她:“5000元钱是县教育局发的,低保户的孩子考上大学,政府就给资助。”老师的解释让熊茶莲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9月14日,女儿又从华北电力大学打电话高兴地告诉她:“拿了低保证还能办理助学贷款。”

  我们依然记得熊茶莲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那句话——“现在的政策好,不然考上了也上不起。”那时,她的眼中含着泪。

  她所说的好政策就是江西自2006年7月1日起推行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户除了每月享受几十元的低保金,他们的孩子考上大学,还可以领到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低保户的孩子上高中可以享受每年800元的补助,读职业院校每年可以享受补助1000元。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宣布“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从探索到试行到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保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

  这个十年,一项项新的社保制度真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许多人的命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这个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的“蓄水池”越来越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到8688亿元,相比十年前的805亿元增长了十倍多。

  这个十年,我们在“补短板”和“上层次”上下功夫,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全国统一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531元,是2002年的2.56倍。

  今年,将迎来中国社会保障的新纪元——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2012年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作为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确保这两项重大惠民制度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实施,这意味着全体人民老有所养不再是梦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