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比于推进缓慢的美国医改,中国在短短3年时间内,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和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转变。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最新刊文指出,奥巴马医改正举步维艰之际,中国在医改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快,给美国医改好好上了一课。三年医改回答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框架是什么”、“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机制”、“通过什么途径建立新机制”等问题。基层医改经验,是我国三年医改经验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借鉴基层医改经验,能够为深化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改革思路和理论指导,避免公立医院改革走向误区。 以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为核心,探索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框架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卫生投入不断增加。然而,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那就是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如何建立公益性的体制机制?如何引导医疗机构以公益性为根本目标?如何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这些问题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就无法真正解决。 改革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靠卖药维持运行,药品购销不正之风盛行,过度用药和不规范用药普遍,医务人员价值观念扭曲,群众负担很重。有的卫生院三五种抗生素一起使用,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有的卫生院成为院长的“自留地”,占编制不干活的大有人在;有的卫生院50%职工没有从业资格,很多人只有小学文化;有的卫生院业务凋敝,杂草丛生,设备流失,公共卫生任务难以落实;有的乡镇政府把卫生院当做摇钱树,每年下达上交财政指标;有的村卫生室将过期药以几倍的价格卖给农民。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不清晰,公益性机制没有建立,政府责任弱化。解决这些问题,固然要靠取消以药养医、增加财政投入,但更要变革旧体制,建立新机制。因此,基层医改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抓手,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的彻底变革,真正建立了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体做法是: 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和运行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建立竞争性的人事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院长、主任实行公开选拔。 建立激励性的分配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考核,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考核结果和收入挂钩,改变了医生收入和药费挂钩的机制,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 创新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真正实现各省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取消中间环节,零差率销售。这一做法,将大量小、散、乱的药厂挤出了市场,切断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利益链,挤出了流通环节的大量水分,降低了药品价格。 确保财政补偿到位。取消药品加成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政府补助,并明确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相衔接,收入不低于改革前。 动体制、建机制,是改革的根本。三年医改最显著的成效,是在基层医改中,破除了以药养医的旧制度,建立了保障公益性的新体制机制,探索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框架,把“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个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这是我国社会领域第一个“基本制度”,其内容已经在基层初步成型。包括:一是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多元筹资体系。包括政府投入、社会保险和个人支付,政府对投入数量和方式进行调控,以扩大筹资来源、提高公平性和成本控制能力。二是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这有利于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提高监管力度和管理效能,维护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也符合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现状。三是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益性的政府办医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以人民健康为目标。四是多部门统筹协调的监督管理体制。特别是各级医改领导小组的成立,这有利于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增强管理效能。五是适合国情的技术路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农村为重点,面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和适宜药品。这五个方面,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保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