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社会建设
[专家点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形成社会合力
发布时间: 2012-10-1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吉林省政协委员、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副院长 韩秋红:

  总结延吉市社会管理经验的典型性可以这样概括,其在理念上紧紧围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形成集综治信访站、民生服务站、群众工作站“三站统筹”的社会管理理论,以此指导社会管理工作者的实践活动,最终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可见理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延吉模式成功的宝贵经验。

  社会管理既是一种理论建构,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延吉市社会管理的理念可以概括为科学发展,其思想核心是和谐发展、协调共生、相互促进的人文关怀、开放思维和融通意识。“发展”是核心,是解决现实社会当中一切问题的有效途径;“科学”是关键,为发展在多元价值之上提供一种具有权威解释力、涵盖力、包容力和凝聚力的全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为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价值导向。科学发展使社会管理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科学发展理念下的社会管理要求突出发展的目的“人”,将刚性的管理弱化为更符合人性特点和人性需求的管理性,更多地表达了社会管理所内在要求的“人”的理想期待;科学发展理念下的社会管理要求在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协调发展与畸形发展、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当中,考虑整体和未来,立足长远,实现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下的社会管理要求具有一种宏观、长远的态度,要具有整体、协调意识,要寻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和谐的发展。在延吉社会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就看到社会管理工作理念的突出呈现——立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凝聚不同组织和群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正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典型呈现。

  有了科学理念的指导,如何形成系统的理论,延吉市的做法也能提供启示。科学发展要求在具体理论的建构当中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延吉市用“三站统筹”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信访站是发现问题的源头,在这一部分寻找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为机制的有效制定和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民生服务站是问题解决的重点,针对一类共同问题既尊重其共同性特点,又结合不同个体的不同境况具体分析问题,能够达到完善和发展社会管理机制的目的;群众工作站是杜绝问题的关键,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本身都无法彻底杜绝问题的发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源头处疏导,群众工作站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社会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社会管理工作有效化和真正深入人心的关键环节。

  当然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只是行动的向导和施工的“蓝图”,即人们所说的“理论”,而这一“蓝图”的现实化,就是社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如果说理念的制定保障了延吉市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理论的要求就需要考虑“人”的因素的参与。延吉社会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功恰恰在于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一大批优秀社会工作者的涌现便是实践证明,他们不是超脱于外,而是融汇其中;不是外在的管理,而是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他们的教育方式虽呈现为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都是以作为一名普通群众的立场和方式去倾听群众、了解群众,重视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以达到促使人们对身边的事情进行“趋和”的基本认识,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为社会提供基本的价值体系,为社会选择和社会评价提供标准,引导社会风尚,减少社会冲突和越轨行为;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形成社会合力。可以说,这是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所实现的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从延吉市的社会管理工作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再次重温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彻底的社会管理理论与以人为根本的社会管理实践的统一才是社会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最重要保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