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江西: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
8月的江西,青山苍翠,碧水长流。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漫步大街小巷,还是车行高速公路,目之所及,总跳动着鲜活的绿色,所能感受到的,是一派盎然生机。
充满生机的绿色,正是染遍赣鄱大地的主色调。
4400万赣鄱儿女,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之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十年前的2002年,一句口号在江西叫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如果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尚是一种较朴素的发展理念,那么,在2006年12月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则上升为理性色彩更为浓厚的发展战略。
2007年起,江西绿色崛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翌年3月,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的江西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现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
“我们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概括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苏荣当时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目的在于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江西发展进程中最响亮的号角。
“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意味着江西迈开了由传统农业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双重跨越的探索步伐。”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温锐说。
“绿色GDP”,正成为江西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0年之间,生态文明观已润物细无声地贯注于江西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化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实践。
地处袁河上游的一家造纸厂计划新建一化学制浆生产项目,然而,袁河与江西著名的仙女湖风景区相连,面对项目的潜在弊端与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召开听证会后,该项目被否决。环境质量“一票否决”,成为江西招商引资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许多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都被拦在引资的大门之外。
赣江发源于江西南部的石城县横江镇。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利用山上的毛竹造纸。于是,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下山转产办起食用菌场等其他无污染产业或从事农产品运销。同时每年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全面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内采伐木材,确保了赣江源头水稳定在国家一类水标准。
上饶市提出了“城市园林化、村庄生态化、道路林荫化、山上全绿化”的目标,着力打造出一个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森林城市”。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五河一湖”源头治理工程……一项项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在赣鄱大地上实施、推进。
不仅如此。
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正成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绿色GDP”,正成为江西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绿色政绩观”,正成为江西各级领导干部的追求;“绿色生产观”,正成为江西广大企业的追求。
于是,以科技和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江西加速崛起,全省目前组织推进的119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中,八成以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随着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深入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得到超常规发展。由此,江西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经济增速较快、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建设生态文明,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也是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苏荣说。
生态文明建设惠泽赣鄱大地
十年之功,效果显著。赣鄱大地,日新月异。
经济社会,在健康快速发展——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450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11583.8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5828元,上升为2011年的25884元;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925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11020亿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234.4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1645.0亿元。
城乡环境,在明显变化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59.7%,上升为2011年的63.1%。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由2002年的757.2千公顷,上升为2011年的1141.4千公顷;
空气质量,由2002年全省11个设区市中只有6个达到二级标准,变为2011年全部达到二级标准。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得益的是江西广大群众,惠泽的是广袤的赣鄱大地。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国家战略·让鄱阳湖永远清澈
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
2008年3月,江西正式向外界公布了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提出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走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终于实现了从区域战略到国家战略的跨越,实现了从地方政策到中央决策的提升。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