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生态文明
[走基层 看十年]一把钥匙打开两把锁
发布时间: 2012-10-08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0-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庆前,我们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到石嘴山市大武口隆湖六站,再到灵武市狼皮子梁泾灵村,对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进行了采访。在一路的采访中,两幅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以前是低矮破旧的土房,和山丘的背景呈一样的黄土颜色;现在是整齐干净、装上了太阳能的新房,映衬着天空的蔚蓝。

  了解宁夏的人都知道宁夏有“两个世界”:由于有黄河的哺育,北部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是令人羡慕的鱼米之乡;而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却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而极度贫困,曾让无数人有“苦甲天下”的哀叹,中南部山区也因此一直是宁夏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为了让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尽早摆脱贫困,为了让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再恶劣,宁夏吸取以往扶贫的经验教训,将移民扶贫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启动了全新的生态移民工程,用一把钥匙打开两把锁:消除贫困,改善生态,一举解决两个大难题。

  “移民”,作为宁夏一个强有力的扶贫举措,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过去的30年里,宁夏总共移民近84万人,完成了重新配置资源、协调各类要素、综合发掘潜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壮举。

  “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思路的调整,催生了全新的战略决策。

  2011年4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生态移民攻坚动员大会。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和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宣布了宁夏扶贫移民的新思路:投资100亿元资金,用5年时间,将山区极度贫困的35万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让农民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商贸经营、道路运输来摆脱贫困,然后,再用5年时间达到致富目标,而山区原有的居民住宅、公用设施都不再使用,空出来的耕地、房基地,全部上交,将通过种草种树,尽快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得以改观。

  自治区发改委袁进琳主任告诉记者说,人从山里走出来,山里人口压力减轻了,这本身就是对大山的保护。在灌区开发一亩水浇地,就可以恢复山区几亩甚至几十亩植被。移民35万人,至少可退出山区300万亩耕地。

  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不仅得到中央的支持,而且引起宁夏各地的高度重视,受到贫困地区和移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9月20日,记者在宁夏生态移民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各地的移民安置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石嘴山市大武口隆湖六站、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灵武市狼皮子梁、青铜峡市广武、农垦系统渠口农场太阳梁等地区、单位在移民安置、特色经营、劳务输出、社区管理等方面都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据自治区移民局局长吴占东、扶贫办主任董玲介绍,自去年以来,全自治区已搬迁移民8.5万人,建成移民住房3.8万套、劳务移民周转房9054套,开发土地16.6万亩,建成设施温棚、养殖圈棚两万亩,发展枸杞、葡萄、枣等经过林4.47万亩,奶牛、肉牛、育肥羊分别达到4100头、9405头、14500只。大量移民在迁入地安家,实现了稳定就业,也有了稳定收入。

  让能养人的水土养人,让不能养人的水土不再养人,转而去“养”林草,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思路的创新,更是宁夏的一场革命。

  (光明日报记者 庄电一 袁 祥 李晋荣)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