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十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广袤的蓝色国土上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一个蓝色经济新纪元已经到来。
开发蓝色国土的国家战略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从全球视角看,世界各国政府都把目光投向海洋,把“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控制海洋能力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全球性海洋开发利用大潮席卷而来。
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空间。
十年来,“走向深蓝”已成举国共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切实维护海洋权益、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海洋开发战略,在蓝色的海疆留下太多的光荣与辉煌:
200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我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使用的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9年,在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建成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实现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意味着我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发展中国家。
2010年,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首次抵达北极点。
今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可以在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使用……
广袤的海洋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可扩展区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地。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题,部署海洋工作,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是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有广泛的利益和权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布中国海洋的“家底”: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近一成。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我国沿海省份,占全国大约13%的面积,集聚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0%的财富,这其中,海洋经济功不可没。近十年来,新的海洋经济版图正在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开发布局形成,更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海洋产业群也基本成型,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占有较大比重。部分海洋产业不仅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
我国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
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350万人,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
目前,我国陆域资源正在走向日益枯竭的边缘,已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已达到44个。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强度却远不及陆地,海洋经济大有作为——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国肉类和禽蛋类总产量的1/4,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供给的保障基地;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50%以上来自海洋,为全国石油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海洋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在6.3亿千瓦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海洋是维持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海洋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前沿,对维护我国在周边及世界重要海峡的通航利益至关重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预计今后5年至10年,海洋经济重点将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经济安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我们应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形成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必须在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要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在“认识”上进一步突破。人类已进入到利用海洋的新的历史时期,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面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正逢其时。
其次,在技术上的突破。海洋开发利用,特别是深海远海资源的勘探开发程度,完全依赖于海洋高端技术和先进装备。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我们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能源和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在海洋勘探方面,不仅要进行我们国家主张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勘探,同时也要走向大洋,走向更广阔的深蓝。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杨 君)
十年·关键词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体稳定,海水养殖产量稳步增长,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海洋渔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2011年,实现增加值3287亿元,比上年增长3.7%。
海洋渔业是发展历史悠久的海洋产业,在国家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海洋渔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的开发建设成为当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带在发展现代渔业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到2011年,仅山东一省已建成万亩以上连片现代渔业园区50多个;拥有远洋渔船608艘,总功率达23.1万千瓦,在远洋渔业领域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海产品精深加工成为趋势,一批定位高端的海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崛起,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行业,成为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指以船舶为主要工具从事海洋运输以及为海洋运输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远洋旅客运输、沿海旅客运输、远洋货物运输、沿海货物运输、水上运输辅助活动、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活动。
海洋航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和95%的进口原油的运输任务,促进了钢铁、化工、电力等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的现代化海运体系,大力提升港口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实现了海洋航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运输船舶17.9万艘、2.1亿载重吨,运力较10年前增加了2.7倍;海运船队达到1.15亿载重吨,规模居世界第四位。截至2011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虽然面临国际需求放缓及航运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海洋交通运输业在2011年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1%。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是指以金属或非金属为主要材料,制造海洋船舶、海上固定及浮动装置的活动以及对海洋船舶的修理及拆卸活动。船舶工业不仅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等多种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而且对机电、钢铁、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带动作用。
我国拥有悠久的造船业历史和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在船舶工业方面优势明显。十年来,我国海洋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随着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领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新船成交大幅上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76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