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文化建设
辉煌十年·院团改革:国有院团改制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 2012-08-10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8-10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3年至2008年,63家;2009年,132家;2010年,472家;2011年,1176家;截至2012年5月底,1691家。

  这些改制院团的数字,标志着国有院团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配套政策助改制提速

  改制并不是甩开不管。针对大部分院团底子薄、包袱重、赢利能力弱等实际状况,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积极制定出台优惠配套政策,为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转制一批”、“合并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和“保留一批”的改革思路,特别是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在、管用的政策措施。比如,国有文艺院团转制前由各级财政安排的正常事业经费,转制后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通过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对转制文艺院团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加大改造、新建剧场的力度,以配置、租赁、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提供给转制文艺院团使用等。

  各地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天津市实施“一团一场一所”的扶持政策,确保每个重点转制院团都有固定演出场所,解决了院团改革发展的后顾之忧;安徽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国有文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一些院团也逐渐从“事事依靠政府、不找市场找首长”的习惯思维中走出,积极投身改革,许多个“第一”相继诞生:

  2003年,云南丽江民族歌舞团吸收社会资本一步到位实行股份制改革,成为第一家员工持股的转制院团;

  2004年,江苏11家省直院团集体转企改制,组建第一家省级演艺集团公司;

  2006年,中国木偶剧院转企改制,成为第一家由民营公司控股的转制院团;

  2009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创造了中直院团整体转制的历史纪录;

  2010年,重庆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恒创娱乐有限公司签署《重庆演艺集团购买海外剧场意向性协议》,首开国有院团购买海外演出剧场的先河……

  改制院团先发优势正在凸显

  通过改革,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得以充分释放,纷纷以开拓市场求生存,以提高艺术质量求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演艺市场主体破茧而出,“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效应正在显现。

  在改革过程中,各地把转企改制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院团资源整合,演艺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共组建演艺集团公司50余家,建立了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珠三角演艺联盟等省际联盟,涌现出中演演出院线、保利院线等若干全国性演出院线和一批区域性演出院线。

  江苏省演艺集团公司组建了以市、县基层为目标市场的“苏演院线”,目前有15家剧院加盟,连锁体系延伸到了10多个县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成立次年,总收入超过1.7亿元,同比增加5000多万元,人均工资是2009年的近3倍。

  在演艺产业布局方面,各地加强科学规划,推进演艺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演艺集聚区近10个。陕西依托陕西演艺集团公司演艺资源,积极打造集演艺、商贸、休闲于一体的演艺一条街,取得明显进展。与此同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积极推动国有演艺企业完善产业链、发展新业态,各地演出院线蓬勃发展,旅游演艺市场红红火火,国有演艺企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演艺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演艺产业布局逐步完善,演艺产业链逐渐延伸,我国演艺业正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进。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企业后,必须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努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努力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安徽演艺集团公司成立后,连续创排《第一书记》《新安家族》《徽班》等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合作,推出面向境外游客的精品剧目《时空之旅》,近年来票房收入超过2.5亿元。

  在改革的推动下,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一批来自转企院团的优秀作品,如《1699桃花扇》《梦回长安》《丽水金沙》等,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常演不衰,有些剧目连续演出超过了3000场。节目的增加和演出场次的增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积极性,一大批优秀演艺人才脱颖而出。这些转企院团在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为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表明,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绝不是政府“卸包袱、推责任”,而是为了切实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改革,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广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演艺产品大量涌现,我国演艺业正呈现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景象。

  光明日报记者 苏丽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