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文化建设
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文艺创作篇
发布时间: 2012-09-20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2-09-20
  字体:(     ) 关闭窗口

  舞台艺术佳作迭出

  京剧《廉吏于成龙》、豫剧《红高粱》、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京剧《通天犀》、儿童剧《憨憨猫皮皮鼠》、秦腔《西京故事》——由文化部主办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正在北京举行,119台优秀剧目让首都观众大饱眼福。

  党的十七大以来,舞台艺术作品精彩纷呈,无论是思想内涵范畴的题材概括、主题表达、精神境界,还是艺术表现范畴的叙事艺术、结构布局、人物塑造、唱腔音乐、舞美灯光等,都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创作在主题内容、风格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作队伍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脱颖而出。演出场次持续增加。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坚持“三贴近”,努力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演出场次扶持快速增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出人出戏出效益,舞台艺术呈现出普遍繁荣的良好局面。

  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舞台艺术创作和发展。在财政部支持下,文化部相继推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年开始,每年4000万元),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2005年开始,5年一期,每年1000万元,现已进入第二期,每年500万元),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2006年开始,已进入第二期,每年1000万元),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2010年开始,每年600万元),中直院团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资金和演出补贴(每年4000万元和2000万元)等。其中精品工程已推出5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从2008年开始,工程进入第二期,已评审两届,推出20台重点资助剧目。京剧《廉吏于成龙》、舞剧《大梦敦煌》、川剧《金子》、话剧《立秋》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目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当今舞台艺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之作。文化部还重点扶持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15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如《成败萧何》、《北风紧》等。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76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资助和扶持了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录制保存了由当代昆曲名家表演的200出经典折子戏,并整理或新创了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红楼梦》等成功之作。

  此外,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一座既有厚重历史感又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艺术丰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的旗帜》文艺晚会,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展演活动接连举办,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全国38个京剧院团上演了46台优秀剧目;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汇聚了32台优秀剧目。而连续三年的国家九大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则发挥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

  改进评奖机制,在推出优秀作品和人才方面取得实效。文化部文华奖改为两年一届,使评奖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突出了政府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京剧《成败萧何》、昆曲《长生殿》、评剧《我那呼兰河》、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等文华大奖作品,均叫好又叫座。中国剧协的梅花奖、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等重大奖、节,推动出人出戏。2009年文化部开展了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1978年以来首演且演出超过四百场的越剧《五女拜寿》等18台剧目获奖,对于树立正确的文艺创作导向,鼓励艺术院团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促进舞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增加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记者 苏丽萍 李 蕾 饶 翔)

  十年·记忆

  充满活力的新世纪中国文学十年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从产量来说,其繁荣是毋庸置疑的。上世纪80年代是期刊文学的时代,那时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以期刊为阵地的中短篇小说以及诗歌的繁荣,它们是文学的主体。进入90年代后期,长篇小说已经构成文学主力。近些年更是达到每年三四千部的产量,这是整个80年代加起来都无法匹敌的数量。经历过新世纪十年进一步的磨炼,中国有一批中年作家走向成熟(当然还有层出不穷的青年作家又另当别论),他们的作品或厚重、或精当,或纯净、或俊逸,开始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也把汉语言文学推到新的艺术境地。例如,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蛙》,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阿来的《尘埃落定》,铁凝的《笨花》,范稳的《水乳大地》,王安忆的《天香》,阎连科的《受活》,毕飞宇的《推拿》,苏童的《河岸》,艾伟的《风和日丽》……这些作品都体现出汉语小说对历史与人性把握的深度与力度,以及所抵达的艺术高度。

  当然,新世纪汉语文学的艺术成就或贡献并非关起门自我评价,而是要放在当今世界文学的框架中去考察。在这一意义上,汉语小说的贡献明显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显著特点,体现在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表现上,如此强大的历史叙事,这是其他语种的文学所没有的。通过把人放置在历史的冲突中去表现,20世纪以来的汉语小说由此发展出一套历史叙事的小说艺术。

  值得关注的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多部长篇小说,尤其是被普遍看好的数部小说,在破解历史叙事方面,做出了相当有效的探索。既立足于历史,又能破解固定框架,寻求多样性的小说艺术。这一批相当成熟的中国作家,在处理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上,坚持不懈地探索,在艺术上顽强寻求自己的道路,由此把汉语小说推到新的艺术境地。例如,“多文本叙述”的艺术手法(《蛙》),主观视点突出的叙述(《你在高原》),语言老到而任意的自由叙述(《古炉》),质朴而能回归古典的叙述(《一句顶一万句》)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今中国文学依然充满活力,依然具有面向未来拓路的能力。

   民族影视的崛起与复兴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中国影视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各方面资源,颠覆既定的惯性思维,全面推进影视剧市场的改革,实现产业化革命,通过跨文化传播功能与影视美学实践的拓展,提高影视生产能力,在好莱坞大片、日韩剧等来自国际影视业的竞争和挑战中,不断整合,获得生机。包括网络和新媒体等新语境下当代社会影像生产及重构运动的新趋向,激发起民族影视业自主经营、独立发展的风潮,在多维资本的作用和全球文化的强力引入中,人们逐渐建立起对当代中国影视的文化自信心。

  2003年,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了《关于影片参加海外电影节、展实行备案制度的通知》,对于影片对外交流和进入国际市场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2003年以来,中国分别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国电影展,展出内地国产影片1000余部次,还有众多影片(含合拍影片)分别参加了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获得数百个奖项,为国产电影争得了荣誉。随着CEPA政策的逐渐实施,香港的影视业特别是电影成功地完成了北移的任务,近几年内地和香港合拍片已占据内地电影市场的大半份额。合拍影响了国产电影以至电视剧的市场与创作倾向,形成21世纪国产影视剧题材、形式和风格的扩展、延伸,促进了影视剧市场的繁荣。此外,很多影视制作机构,开始加大与海内外制片公司的合作,使作品从项目策划到制作管理更加国际化、商业化、规范化,重视影视市场评估、投资回报。同时通过与海外制片公司的合作,健全、锻炼制片队伍,扩大合作阵容,提升实际操控能力,为本地化的电影策划、制作、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实际的经验。

  中国当代影视的市场、艺术、文化发酵与提升,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大众的胃口。着意完善自我,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中去,不断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一个关键性策略。而近十年来中国民族影视培养出来的庞大受众群体以及其蕴藏的巨大市场价值,反向性地提高了中国影视在世界影视领域的影响力,这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舞台艺术:把握机遇 再创辉煌

   季国平(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

  新世纪的中国舞台艺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生机同在,迎接挑战,传承发展,寻求超越,再创新的辉煌,是广大舞台艺术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关注现实,打造精品,新人辈出,还戏于民,是近十年来舞台艺术发展的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激发了文艺创造力,对于剧目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不仅评选出代表国家艺术形象的剧目,而且促使精品意识深入人心。中国剧协的梅花奖、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等重大奖、节,推动出人出戏,走向国际舞台。当影视作品受到“三俗”影响之时,我国的舞台艺术始终坚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走积极向上、追求崇高、服务人民、感化人心的正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的剧目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杂技剧等,形式多姿多彩,题材十分丰富。昆曲、京剧等入选“非遗”,激活优秀传统,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了青春。新编历史剧、整理改编传统戏,打通古今,推陈出新,注重历史内涵的挖掘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让历史题材、传统题材在当代重放异彩。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更是自觉与时代同行,重视主题的深入开掘,创造新的表现方式,不断提升艺术表现力,即使是描写当代模范人物、塑造优秀共产党员的剧目,也突破了概念化的局限,生动感人,引人注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