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
回望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十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建和改革发展的十年,作为亲历亲为者,我忽然想到了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历程时发出的感叹,“十年辛苦不寻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于十年前。成立之初,还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出版集团究竟如何建设、改革和发展,当时并没有现成的路子和经验可以照搬照用,因而问题不少。譬如,如何确保正确导向,发挥好出版业“国家队”在全行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如何保护和发展好“人民”字头、“中国”字头和老字号“商中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这些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的品牌,而不是“戴上一顶帽子,搞坏百年品牌”;如何让“帽子集团”从物理反应推进到化学反应,既提高集中度又实现集约化,而不是“麻袋装土豆,装进去是土豆,倒出来还是土豆”。一时间疑问不少,困难很多。
困难和疑问大都归结到体制性障碍上。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事业单位的体制何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何谈集约化整合、多元化发展、资本经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可是,问题也不能简单处理。倘若一旦排除体制性障碍,真正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法则去搞出版,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否会导致出版业文化方向偏离和文化价值损失呢?长期习惯于事业单位体制的专业出版团队,还能够坚持下来,积极有效地继续工作下去吗?总之,出版集团的改革发展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符合中国特色出版工作的规律,还要立足于出版集团自身的实际,如此唯有改革创新。
就这样,十年前我们带着问题上路,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
而今,十年过去,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一系列部署和安排下,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感召下,中国出版集团坚持改革创新,经过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逐步回答了上述种种疑问,走出了一条发展创新的新路。
十年来,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挺拔主业”是说得最响亮的一句话,出版业“国家队”始终以好书最多,国家级重大出版工程最集中,出版物进出口份额最大而闻名全国。“做大做强”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战略重组,分分合合,荣宝斋艺术品经营业务快速扩张,全集团集中资源进军数字出版业,承担国家重大数字出版工程,创建出版经营性网站“大佳网”,研制按需印刷设备“中版闪印王”。“出版走出去”则是说得最坚决的一句话,培育输出一批国际市场的“明星产品”,版权年输出总量增长393%,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到29家。十年之间,集团公司出版物获奖和市场份额始终稳居领先地位,年销售收入增幅144%,年利润总额增幅154%,资产总额增幅109%,净资产增幅183%。集团公司大厦、荣宝斋大厦、上海东方维京大厦、上海蓝桥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个个文化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
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令人感到尤为不寻常的是,一批百年老店并没有因为集团化而困顿萎缩下去,著名品牌正越擦越亮。近年来,商务印书馆110周年馆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0周年社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60周年社庆,中华书局100周年局庆,三联书店80周年店庆……在这些声震遐迩的出版业庆祝活动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向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年辛苦不寻常。而更不寻常的是,许多改革举措是开创性的。集团公司整体转企改制,在突破体制性障碍方面跨出了突破性一步。在集团化发展中,集团公司科学确定职责定位,在创新运行机制上迈出了科学的一步。在实施集团管理中,坚持文化管理,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上走上务本之道。凡此种种,则是较之于那一组组翻番增长的经营数字、一幢幢高耸的新建筑意义更为深远的业绩。
十年辛苦不寻常。不寻常的自然不只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一家。举目向全行业望去,许多不寻常的业绩令人振奋。改革创新正在成为全行业的思维方式和自觉追求。这是最重要的收获。因为,改革正未有穷期,有了改革创新的思维和追求,改革发展便不会就此止步,相信我国出版业还会迎来不断开拓创新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