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科学发展之路 >> 专家解读
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 2013-08-20    作者:王瑜/赵海月    来源:东南学术 2013-08-20
  字体:(     ) 关闭窗口

——论证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关键概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认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①继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是发展研究中的基础词汇,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厘定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剖析,有助于发展研究得以深入地展开,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找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一
  广义上的发展囊括自然界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指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彼此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时序上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永恒的历史运动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共同面临着发展的课题。丹尼斯·古莱特在《痛苦的抉择》中写道:如果我们还未掌握发展的内在涵义,那么我们占有发展方面的多少信息就无关紧要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发展呢?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考量发展就会得出迥异的结论。
  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来考量发展,认为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②很多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有机体渐次向生物成熟的阶段演化就是发展”。古希腊哲学家对“发展”的理解既包括目的论的哲学蕴涵,又包括决定论的生态学隐喻。古希腊这种以目的论和决定论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以后整个西方哲学史之于发展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用神学语言阐释了世界上所有事物向“上帝”这个终极目的无限趋近的发展过程。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发展被理解为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黑格尔在胚胎发育和基督教线性时间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理性的一维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对以后马克思的五形态学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发展的认知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它源于哲学家之超脱现实的无时间性的哲学思辨。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发展才突破纯哲学的语境,逐渐呈现回归现实性的特征。
  有的学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考量发展。英国社会学家布兰特对发展作了如下定义:“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化和成熟变化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既定的、估计可行的社会和经济的进步。”③发展经济学家帕特里克·纪芬蒙认为,发展就是人的基本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的才能的增长和臻于完满。法国的弗朗索瓦·雷韦尔认为,“发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战利品的转移,而是一种新的财富的创造……有些国家依赖石油或者外国的援助变得富裕了,但并没有因此就有了发展,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并没有现代化、多样化,并没有革新,并没有变得有效。发展能创造财富,但仅有财富并不能创造发展”。④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P. 托达罗提出,“应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除了收入和产品的提高外,发展显然还包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习惯和信仰的基本变化”。⑤
  通过考察既往学者对发展含义的理解,笔者得出五个结论:一,发展是一个多维体,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精神、自然等多个维度,而且每个维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一维度发展的滞后都会牵绊其他维度的发展。发展的各个维度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的所有维度构建了人类生活的广袤空间。二,发展概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实践从根本上推动着发展概念的嬗变。由最初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到“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再到后来的“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保护环境”,反映了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三,发展是对人类社会趋向的价值评判和前景预设。富足、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实现等价值理性充分实现的理性国度成了发展的最终趋势。理性王国替代了“千年王国”,人类将从“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正如克罗齐所言:“把历史设想成发展就是把它设想成理想价值的历史。”⑥四,发展的话语权明显掌握在西方学者的手中。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并未形成自己体系完备的发展理论,目前的发展思想仍处于从“中心”(发达国家)向“外围”(发展中国家)传播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讲,“发展”附着上了西方向外散播自己意识形态的色彩。正如A.戈登所言:“无论给发展和现代化下什么样的定义,它们实际上显然都是为西方化伪装。”⑦五,发展研究的学科领域趋于整合。最初的发展研究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后来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立足于各自的专业视阈对发展研究进行了广泛涉猎,如今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这一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必将主导未来的发展研究。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这样来定义发展:发展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而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各种征象,它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本身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进步。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这个定义:一,人类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客体,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的超越。二,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突破,在结果中获得积累。三,发展既是一种主观意愿,又是一种客观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之上的一种实践活动。四,发展主要表现为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时出现停滞甚或倒退的现象,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总体进步局部倒退、大多时段内前进少数时段内退步的历史。
  二
  发展观通常是指人们对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发展观:一方面,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态度、信念和价值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发展观是人们看待、探究和分析发展的一种基础性方法。亦即发展观是一种世界观,同时兼具方法论功能。发展观就像一个过滤器,它使人们乐于接纳与自己发展观一致的信息而拒斥与自己发展观相悖的信息。我们没有必要向已经具备某种发展观的人去解释这种发展观,然而也很难让已经具有某种发展观的人去接受一种新的发展观。发展观能够决定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发展以及如何看待发展。因此,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对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建构性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难题,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主流。同时,各国的发展观又不可避免地打上本国国情、文化传统、制度框架和意识形态的烙印。
  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发展观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时间上分,可分为古代发展观、近代发展观和当代发展观。按照发展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无产阶级发展观和资产阶级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和非科学的发展观、线性的发展观和非线性的发展观等等。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发展观属于无产阶级发展观,W.刘易斯、迈克尔·P.托达罗、保罗·P.斯特里顿、塞缪尔·亨廷顿等西方学者的发展观属于资产阶级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属于科学的发展观,中国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就属于非科学的发展观;当代发展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西方发展观,大都属于线性的发展观,而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改朝换代、治乱兴替的发展观和古希腊的循环史观属于非线性的发展观。通常情况下,为了研究的方便,多数学者习惯把发展观划分为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和发展指标。
  第一,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指发展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有五个目标:增长、公平、民主、稳定和自主。迈克尔·P.托达罗提出发展的三个目标:“1.增加象食物、住房、卫生保健和保护等维持生存的基本物品以及扩大这些维持生存基本物品的消费范围。2.提高生活水平,除了较高的收入外,还包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多地注意文化和人类价值。3.通过使个人和国家不仅摆脱对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屈从和依附而且也摆脱对愚昧和人类痛苦的力量的屈从和依附来扩大他们经济和社会的选择范围。”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国曾不断出现“股票热”、“房地产热”、“投资热”、“出国热”,唯独没出现“科技热”、“教育热”、“人才热”,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发展目标出现了偏差。
  第二,发展阶段:很多学者都对社会发展阶段做出过划分。比如,摩尔根把社会发展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大机器工业时代。托夫勒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亚当·斯密划分了狩猎阶段、田园生活阶段、农业阶段和商业阶段四个阶段;李斯特提出野蛮或狩猎阶段、游牧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加消费品制造业阶段、农业加出口品制造业阶段五阶段论;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传统社会、经济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阶段这六个阶段。此外,还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若干发展阶段划分方式。
  第三,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曾提出“赶超发展战略”、“起飞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按部就班发展战略”、“平衡增长战略”、“非均衡增长战略”,七十年代以后提出“科技发展战略”、“生态发展战略”、“基本需求发展战略”等。比如,基本需求发展战略是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衡量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第四,发展指标:很多学者、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设计了许多测度发展的指标体系,目前全球各国广泛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此外,还有美国学者托宾、诺德豪斯1972年提出的“净经济福利指标”、日本政府1973年提出的“净国民福利指标”、美国学者卢佩托等1989年提出的“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1970年设计的综合指标、世界银行1978年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海外发展理事会(ODC)1979年提出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美国宾州大学副教授埃思蒂斯1984年提出的社会进步指数(ISP)、美国学者戴利和科布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美国社会卫生组织提出的以该组织命名的ASHA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联合国环境署199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等。
  三
  发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发展范式的根本变革,而发展观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和发展社会学等发展学科领域的学者提出了诸多视角各异的发展理论。比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卡尔多—琼·罗宾逊的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熊彼特派的经济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经济发展理论、库兹涅茨的经济发展理论、零增长理论、大过渡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推进”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W.阿瑟·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理论、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满足基本需求”理论、“增长和公平”理论、体制变革理论、多元论、结构论等发展理论。现代发展理论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中,归结起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理论主要有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和自由发展理论,这也是现代发展理论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
  现代化理论盛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经济学家W.刘易斯、W.罗斯托、社会学家T.帕森斯、政治学家M.索普赛特等。现代化理论是研究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它以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进化论为基本构架,在确定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区别的基础上,把历史描述为传统社会不断向现代社会进化的发展过程。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以实现社会变迁,达到社会结构要素平衡发展的过程,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只有学习和模仿西方文明才能实现现代化。七十年代的“东亚奇迹论”或“儒家资本主义论”被认为是现代化理论的佐证,但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在运用这一理论之后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而且重蹈了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病症,如贫富分化、通货膨胀、社会腐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债台高筑等,使得这一理论遭到广泛的质疑。
  依附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是由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经济学家们在探讨拉丁美洲落后的原因时形成的,作为一种结构性全球主义思想,它的目的是解释世界上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问题。其主要观点有普雷维什的“中心”和“边缘”思想,弗兰克的“全球体系是牺牲一部分的利益而让另一部分发展起来的体系”的思想,阿明的“边缘国家不过是中心国家的附庸”的思想,以及桑克尔的“发达和不发达的全球体系导致国内两极分化的思想”等。依附理论把世界经济体系分为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核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剥削与掠夺是造成边缘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穷国之所以缺乏资本并落后于富国,并不是因为它们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而是因为它们是国际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一部分。依附论反对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认为西方化的过程就是把不发达国家纳入不平等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过程。非西方欠发达国家无法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出路在于脱离西方的控制,实现自主发展。
  世界体系理论最初是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世界体系理论透过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问题,从总体上理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不平衡发展;它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演进过程和16世纪封建时代转变而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都纳入一个全球性的时空视角。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可分为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文明体系。世界体系由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组成,中心国家控制世界贸易,利用边缘国家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在世界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半边缘国家既受中心国家控制,又部分地控制边缘国家,边缘国家则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初级产品。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结构看做一个统一的时空整体,以动态和系统的方法揭示世界发展规律,从而超越了依附论“中心—边缘”两分法的简单范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了一套以自由的视角看待发展的新理论。他改变以往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他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指出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他认为发展具有超越效率、经济利益的意义,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们可以分别称作自由在发展中所起的“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建构性作用是关于实质自由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工具性作用是关于各种权利、机会和权益是如何为扩展人类一般自由,从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五种最重要的工具性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以及防护性保障。森所指的自由是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的,即享有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这样的自由观既意味着个人享有的“机会”,又涉及个人选择的“过程”。
  四
  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发展不是一种单纯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是内含着人的主观价值评判和自身愿望的标杆。发展是一个与主观价值判断密切相关的范畴,其自身就包含着价值选择,不能偏离人的价值取向来空谈发展。发展观源于发展实践而又高于发展实践,特定的发展实践催生特定的发展观,特定的发展观映射特定的发展实践,所有的发展实践都有意无意地受一定的发展观的指引。发展目标的确定、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成效的评估都受发展观的制约。
  发展观与发展理论密不可分。发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观为发展理论提供思想导向和理论素材,发展理论则是发展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发展观寓于发展理论之中,发展理论体现特定的发展观。⑨同一种发展观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理论,同一种发展理论也可以体现不同的发展观。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而以上这三种发展理论又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范式。发展概念演化的历史呈现出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发展的外延不断扩展、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的指标不断细化、发展的意境不断升华的趋势。洞悉发展—发展观—发展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助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0页。
  ③转引自吴寒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④转引自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⑤[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⑥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7页。
  ⑦戈登:《现代化和发展的神话》,《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⑧[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1.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
    3. 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4. 韦义勇: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
    5.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全过程
    6. 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和展开
    7. 谢志强:从“科学发展观”到“系统改革论”
    8. 郑科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9. 科学发展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前景
    10. 始终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