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境外政府、机构也要求开放资本市场。”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忆说,面对压力,中国证监会按照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政策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统一安排,本着“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认真履行了加入WTO的有关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各项承诺。
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开放步伐:
1992年,沪深两市建立B股市场,供境外投资者买卖中国股票;
1993年,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青岛啤酒在香港发行上市,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帷幕;
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中金公司;
……
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机构不断敲响中国证券市场大门,希望及早进入这个潜力最大的市场。中国的监管部门则希望,为保护孱弱的国内证券公司,在不违背WTO承诺的前提下,逐步开放。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共设立13家合资证券公司、38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3家港资参股内地期货公司。
在进入与开放之间,伴随中国资本市场起伏,合资券商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潮起潮落,见证着中国本土券商综合治理以后的涅槃重生。
到了2006年,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宣布,“在外资进入问题上,我们已经全部履行了对WTO的承诺,不但如此,甚至已经超过了对WTO的承诺”。
引QFII 价值投资的“鲶鱼”
谨慎是一种策略,并不等于保守和懦弱。如果说争取保护期是一种谨慎,主动对外开放就是一种勇气和自信。在加入WTO的第二年,中国证券市场就开始了超出承诺范围的对外开放——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我现在正式下QFII第一单的order(指令):1、宝钢股份;2、上港集箱;3、外运发展;4、中兴通讯。”2003年7月9日上午10时15分,随着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对着电话念出四只股票的名字,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投下的第一单完成了。
瑞银,这家第一个向中国证监会提出QFII申请,又是第一个拿到QFII资格的投资银行,又成为QFII第一单的完成者。
对于QFII的第一单,当时的评论称,这是QFII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步。
首批40亿美元的QFII额度,很快就不够用了,扩至100亿美元还是架不住QFII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到了2007年,中国把QFII额度调高到300亿美元。到今年9月底为止,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已达116家。
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引入QFII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带来多少增量资金,还在于给中国带来的“价值投资”理念。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较长时期呈现“双高”的特征,即高市盈率、高换手率。QFII制度实施有利于证券市场逐步趋于理性,也促进“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QFII推出之初,投资者对QFII的一举一动十分关心,凡被QFII“相中”的股票,多半在市场上会有不错的表现。
走出去 海外练兵初显身手
经过和外资机构的“短兵相接”,中国的证券经营机构走出了最初“狼来了”时的惊慌,在“与狼共舞”过程中发展壮大,并开始尝试走出去,有效利用境外市场资源。
截至2011年9月底,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企业共167家,其中有70家已发行A股。20家证券公司、14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期货公司获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2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资格,共批准50只QDII基金和5只QDII资产管理计划,资产净值合计约 580.69亿元人民币。另有28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去年,中国资本市场完成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项目,国际评估小组深入评估了中国资本市场实施《国际证监会组织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的情况。从评估结果看,基本达到国际证监会组织的监管标准。
十年弹指一挥间。入世十年,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的过程,从当初的弱不禁风到现在初显身手。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过还要看到,和海外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资本市场自身发展不平衡,公司债、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尚未形成有机、完整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上市公司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现金回报水平还偏低,证券经营机构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足,机构投资者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
资本强国,正在路上。(申屠青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