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图片
回顾入世十年的历程,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用“勇敢和艰难”来描述当时入世的心情,又用“正确”肯定了这一抉择的结果。
如果要将“勇敢、艰难、正确”套在一个行业上,那么入世十年中国汽车行业所经历的一切,恰好印证了背后的微言大义:勇敢地拥抱世界汽车工业、十年艰难地合作打拼、最终换来了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成就的肯定。
十年造就奇迹
2001年11月的初冬,中国正式获准加入WTO。然而,这个消息并没有让北京的汽车经销商们感到高兴,反而让那个冬天的车市更加寒冷。
在中国汽车产业者大喊“狼要来了”的同时,消费者们却暗自高兴。他们选择了持币待购,希望入世能给他们带来性能更加优越、价格更加便宜的汽车。
因为根据WTO的相关条款,到2006年,整车进口关税要从80%-100%逐年降到25%;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从35%逐步降到10%,届时,进口配额到全部开放……
消费者的预见是准确的。到2006年,短短5年,曾经在北京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桑塔纳与捷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华晨宝马、一汽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合资时代的到来,让消费者在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节省了更多人民币。
然而,在入世之初,中国汽车业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有人担忧,中国本土企业将在外资强大技术与资金的围剿下,“死”得体无完肤。
“当时普遍认为有两个行业可能会垮台: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汽车业。但是入世10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非但没有垮台,反而成为世界最大市场和第一制造国,入世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回忆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230余万辆,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奇迹般地增长到1800万辆以上,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国。
上述数字可以另外一种方式解读:入世之初,中国汽车产量不及美国的1/6,销量不及美国的1/8;短短10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美国的2倍,销量超过美国的1.5倍,产销量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20年前,在普通中国人的概念中,卡车与公共汽车就是汽车的代名词。在10年前,汽车的代名词则换成了桑塔纳与捷达。但没有人能想到,仅仅过了10年后,宝马、奥迪等高端车型的消费出现了“井喷”。
据统计,2002年我国轿车品种不到40种,2010年则达到了180余种。更值得自豪的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已超过1000万辆,超过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造就上述奇迹的,只是三个简单的字母组合:W-T-O。
合资共赢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近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合资合作的范围变广、层次变深。人们担心的本土汽车企业被跨国汽车企业冲垮的局面没有出现,而是形成了多个跨国公司进入,并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跨国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使中国融入了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
杜芳慈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加入WTO以来,外资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资金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管理经验,在税收与就业方面的贡献更是直接。
以宝马为例,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投资额为5.6亿欧元,铁西新工厂投资额已经扩大到10亿欧元。2010年,华晨宝马纳税额27.6亿元,名列沈阳第一;目前沈阳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为当地创造了将近7000个工作岗位。
除了资金与就业岗位外,合资时代的到来,还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大批的供应商与技术人员。目前宝马在中国拥有超过200家本土供应商,2009年采购额超过了60亿元,宝马的本土化生产大大带动了中国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此外,宝马还在全国建立了2个培训中心和4个培训基地,并不断加大本地研发力量。宝马的在华历程,只是入世之后合资企业贡献的一个缩影。
当然,合资的发展也会给本土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但在杜芳慈看来,压力就是动力。这10年来,正是有了合资的压力,才产生了奇瑞和吉利这样的民族汽车企业,才造就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这样的标志性事件。
实际上,合资企业好比沙丁鱼群中的那只鲶鱼,给本土车企带来了危机意识,也刺激本土车企提高生存能力。目前,中国已经有奇瑞、吉利、比亚迪等30多家自主汽车品牌,涵盖轿车、客车、皮卡、SUV、重型车等多种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