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 变
重创后觉醒
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回忆当初谈判选择要保护的国内行业时,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说中国家电是一个皮实的孩子,所以就没被划入受保护之列,采取了基本不保护的谈判方针。
不过很快,皮实但是尚属瘦弱的中国家电受到了海外家电巨头的集体冲击。入世之后,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抢占中国家电市场份额。国内家电厂商不得不降价应对,爆发了一轮惨烈的价格战。
国内家电行业经受入世的第一波冲击之后,行业龙头开始缓过神来,并尝试迈出自己的国际化步伐。
2002年,美国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1356号,在这个国际资本心脏地带,海尔花费1400万美元买下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设立了自己在美国的总部,并且将这座拥有77年历史的大楼重新命名为“海尔大厦”。这一度成为海尔国际化的标志,海尔也由此奠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标杆的地位。而事实上,早在1999年,海尔便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工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建厂的中国企业。而截至目前,海尔已经在海外设立24家制造工厂以及8个研发中心。海外建厂成为海尔国际化的特色模式,也被外界描述为“造船出海”。2010年,海尔的出口及海外收入占到总销售的近三成。海尔也因此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第一家总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
与海尔国际化的“先难后易”相比,TCL走的就是“先易后难”之路。TCL最先介入的海外市场是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到了2002年,TCL收购了德国企业施耐德,走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小试牛刀之后,TCL国际化进程开始提速,在2004年先后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TCL董事长李东生也由此声名大噪。TCL的国际化模式则被外界评价为“借船出海”。在经历了收购带来的巨额亏损后,TCL目前已从十年前的区域性品牌变身为海外收入占到总销售四成,并且初步完成国际化布局的跨国家电企业。
展 望
前行路漫漫
家电业十年的国际化摸索和突围证明,这个“皮实的孩子”确实扛得住,并且很争气。中国家电行业规模从2001年的不到200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9642亿元,今年则有望突破1万亿元,而出口则从2001年的7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00亿美元。但是靓丽的翻番增长数据背后,中国家电的国际化依然前路漫漫。
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参与完成的《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也针对中国家电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家电企业要适时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提高境外生产的比重,形成国际化的产业布局。同时,自主品牌要进入国际主营销渠道,在国际市场中的销售比重要达到30%;发展5个左右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及3-5个国际知名品牌,龙头企业自主品牌出口比例要达到本企业出口量的50%以上。
国内家电行业资深专家刘步尘指出,中国家电在过往十年国际化历程当中,完成的只是产品的国际化,品牌的国际化还未达成。
中国家电的国际化,可能还需要更多个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