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1世纪头十年学术发展史
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
发布时间: 2009-12-24    作者:Edward Friedman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我第一次读到一位中国分析家写的有关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章时,我深不以为然(在下文,我会解释我错了)。我心想,理解国际关系的路径,如现实主义、自由国际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众所周知普遍适用的。

  我错误且不以为然地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如今天的中国或过去的英国)想在重新认识世界力量的基础上,看到自身在文化上的崛起,这也许是非常自然的。但显然,那是狭隘的、本土主义的、大国沙文主义或其他某种形式地区非理性的想法。

  于是,我阅读有关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材料,并更多地思考如何建立一种对所有民族均适用的真正的国际关系理论。当欧洲崛起时,欧洲人在努力理解国际关系的机理,他们为何不能跳出狭隘的观念,而把欧洲的特殊性视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所有的崛起大国都具有同样的狂妄心态。但毕竟,不难看出,当欧洲人在谈论搭大国便车或谋求大国制衡这一历史问题时,答案往往是非此即彼。也就是说,你只有敌友两种选择,一国非敌即友。比如夹在俄德两国之间的波兰不能既想搭德国便车又想通过俄国制衡德国。

  很显然,这不适用于中国及其地区邻国——中亚、东南亚、南亚、东亚和东北亚。如蒙古、尼泊尔或新加坡这些国家都希望最大程度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并从中国经济崛起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动力中获益。这很自然。

  但与此同时,从来没有一个弱小国家完全信任一个强大国家。因此,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的邻国,那些小国也通过求助于制衡性大国来对冲风险。与欧洲弱国要么寻求制衡,要么搭大国便车有所不同,在中国周边,邻国同时用这两手。

  为了建立一种真正普适的国际关系理论,人们应当——正如主张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者所建议的那样——解构以欧洲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常以普适的面目出现。但是,其目标不应是以“中国中心论”取代“欧洲中心论”。若不然,将无任何进步可言。

  建立一种新的、更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应当是把那些看似欧洲的、中国的和其他具体国家的理论整合进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用共同话语来解释地区特性。一个分析家如果继续从欧洲的特殊性来总结规律,而不了解中国多元的地区主义与之有何不同,便无法实现该目标。这可能也意味着,巴西及其邻国,乃至南非及其邻国也有其自己的特性。只有充分理解全球多样性,一种真正普适的国际关系理论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为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系政治学教授)

  

    1. 国际关系理论亦需多元发展
    2. 创建体现中国核心理念的国际关系理论
    3. 国际关系理论之于中国古代国家间关系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4.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
    5. 描绘世界共同发展新图景
    6.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正当其时
    7. 敢于用中国本土概念解释别人
    8. 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9. 苏长和:中国外交理论引领世界潮流
    10.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依然没有过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