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1世纪头十年学术发展史
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展望
发布时间: 2010-01-20    作者:洪安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1-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洪安瑞: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展望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两个主要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全球化和中国化(sinicization)。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快速建立了全球范围内成功的、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教育和工业基础,同时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中也扮演着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角色。从内部环境看,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了30年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和政治的负面影响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些关注催生出大规模的“修正运动”(revisionary movements),例如本土文化的复兴,其中包括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评价,现代审美和意识形态追求与传统艺术学科的融合。在这种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历史的重新评价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为同质性的全球文化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替代方案。
  人文社会科学已经要开始着手应对未来10年的挑战了,但是我们必须在两个层次上做出更大努力。首先,我们应该更透彻地研究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以跨学科合作的视角,追溯现代化的历史根源,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理解现代化的影响,包括明显的和暗藏的影响。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平衡和不平等。其结果之一便是,旧社会结构的摧毁和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出现了新的社会结构以应对现代化带来的问题。科技创新、有效的法律以及国际和地方的行政机构等因素形成了一股合力,使人类能够对抗恶劣的环境损害和其他的公共危机。全球通讯系统使我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跨国反恐和应对大规模流行病。这些方面都是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其次,对地方社团的全面了解,将有助于我们评估各地产生的对现代化的特定文化回应,不管这种回应是大众性的还是精英性现象。文化生产者依靠先天的品质,比如敏感性、创造性和好奇、开放的头脑,去理解这个世界,或者用他们的思想去改变这个世界,最不可预知的、创造性的回应在他们的工作中是最先出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文学科更多关注连续性、持久性的审美价值,并不擅长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携手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持续不断地提高研究水平,从而使我们得以更好地进行研究。
  由于现代性的多样性和人类之间的破坏性敌对,我们的未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实现人与自然、各国人民之间以及社会中不同性别、阶层和代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当前社会实践的观察者和报道者,都要从历史中学习,分析各种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电影、戏剧、音乐等等),要鼓励新一代学者敢于向有利可图却无多大益处的主流知识产品挑战,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独立的研究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真正的生存状况。任何有助于推动和平、减少敌对的研究都将受到欢迎。当前,许多领先的理论家都宣布,全球性危机已经逼近。如果人类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不能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资本主义全球化将真正成为可能。我们不仅要摧毁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精神基础,也要摧毁它的物质基础。除了要执行各种有效的国际政治法律制度外,我们也需要关注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和标准的发展,推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建设性对话,这是我们未来10年需要完成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